
面对它,战胜它!
每到降温、换季,都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而今年却与肺炎支原体“撞了个满怀”。
自九月份以来,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发热、咳嗽等情况,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查血常规没有问题,肺部听诊没有问题,完善胸片或者胸部CT却发现肺部大面积的炎性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家长们疑惑了,但作为儿科医生的我们,并不会被迷惑,引起这种大面积肺部感染的“元凶”就是它——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当前肺炎流行的主要病原体,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它可以引起家庭或者班级的聚集发病情况。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但它不属于传染病!!
普通的肺炎靠医生的临床听诊,肺部有固定的细湿啰音,然后结合胸片,一般就可以临床诊断肺炎。但支原体肺炎是一种间质性肺炎,临床体征往往轻于影像学检查,尤其对一些比较重症的,听诊器很难听出来,就需要做胸部CT来明确疾病的程度、范围。
支原体肺炎的分型:一、轻症 不符合重症表现者,病程多在7-10d左右,一般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二、重症 符合下列表现中的任何一项:1.持续高热(39℃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2.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这些表现与病变重、合并塑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胸腔积液和肺栓塞等有关;3.出现肺外并发症,但未达到危重症标准;4.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脉氧饱和度≤0.93。5.影像学表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单个肺叶≥2/3受累,存在均匀一致高密度实变或2个及以上肺叶出现高密度实变(无论受累面积大小),可伴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也可伴有局限性细支气管炎表现;(2)单肺弥漫性或双侧≥4/5肺叶有细支气管炎表现,可合并支气管炎,并有黏液栓形成导致肺不张。6.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在24-48h进展超过50%;7.CRP、LDH、D-二聚体之一明显升高者。三、危重症 指存在呼吸衰竭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肺外并发症,需行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者。(2023年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部分常用治疗):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轻症不需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等,注意重症和危重症识别。充分休息和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结合病情给以适当氧疗。正确服用退热药,对于有高凝状态并禁食者,需补充水和电解质。干咳明显影响休息者,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辅助机械排痰、叩击排痰等物理疗法。二、抗生素治疗 (仅描述比较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用法:轻症可予10mg/(kg.d),qd,口服或静点,疗程3d,必要时可延长至5d;轻症也可第一日10mg/(kg.d),qd,之后5mg/(kg.d),连用4天。重症推荐阿奇霉素静点10mg/(kg.d),qd,连用7d左右,间隔3-4d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多为2-3个疗程,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患儿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对婴幼儿,阿奇霉素的使用尤其是静脉制剂要慎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后72h,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克拉霉素用法:10-15mg/(kg.d),疗程一般为10d左右。乙酰吉他霉素用法:25-50mg/(kg.d),疗程一般为10-14 d。红霉素用法:多为30-45mg/(kg.d),疗程10-14d。罗红霉素用法:多为5-10mg/(kg.d),疗程10-14 d。三、糖皮质激素应用 主要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儿,常规应用甲泼尼龙2mg/kg.d,部分重症患儿可能无效,需根据临床表现、受累肺叶数量、肺实变范围和密度、CRP和LDH水平、既往经验或疗效调整剂量,可达4-6mg/(kg.d);少数患儿病情严重,存在过强免疫炎症反应甚至细胞因子风暴,可能需要更大剂量。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轻症不推荐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怀疑有黏液栓堵塞和PB的重症患儿应尽早进行,以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参照2023年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大多数支原体肺炎患儿,都能通过治疗恢复健康(无需复查支原体,因为抗体会在身体留存数月之久,没有参考意义)。但支原体可以反复感染,并不是得了一次就能终身免疫。因此做好日常防护尤为重要。
目前还没有支原体的疫苗。所以,想要预防支原体感染,需要注重以下方面:1.注意环境通风,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险吸烟或人群密集场所,减少呼吸道刺激;2.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户外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3.注意卫生,勤洗手,如果周围有人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要注意与孩子保持距离,减少传染机会。
祝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是李丹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