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手术方案,从TURBt到ERBT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Turbt
膀胱癌根据生长深度是否侵犯固有肌层,可分为肌层浸润膀胱肿瘤和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两大类,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占初诊膀胱肿瘤70%。根据目前临床指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仍然是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的金标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英文全称为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简称为TURBt。
TURB是使用电切镜,通过患者的尿道进入膀胱进行手术,没有皮肤可见的伤口。使用切除环通过高频电外科发生器输送电流达到切割作用。患者需要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或腰麻。TURBt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德国医生尼采利用当时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作为光源,设计了首款用于手术膀胱镜,使用冷热电线环电灼膀胱息肉。此后,经过不断地改进,才有的今天的实时内镜下电切设备。在TURBt手术中。医生要评估肿瘤大小、部位、数量。确定肿瘤后,进行分块切除,切除范围至少应达到肌层,这样可以提供足够标本判断是否存在肌层浸润,切除边缘应扩大到肿瘤外2-3cm范围,直到肉眼判断肿瘤已切干净。

膀胱肿瘤电切示意图

1932年手绘膀胱肿瘤电切示意图
TURBt的局限性
虽然TURBt手术长期被认为是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电切的金标准,但是TURBt手术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首先,将肿瘤分块切除,无疑违反了一贯肿瘤处理时“整块切除”的无瘤原则,可能造成潜在的肿瘤细胞的种植播散。其次,TURBt的手术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标准化,对于基层或手术例数较少的医生,容易因担心膀胱穿孔,切除过浅,未切至肌层,切除边缘不足等问题,研究报道,TURBt术后残留率,对于Ta期肿瘤达17-72%,而对于T1期肿瘤,则高达33-78%,这导致了指南上对于以下几种情况(见二次电切的指针),需要术后2-6周行二次电切。无疑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最后,切碎的标本也使得以病理医生难以辨认,往往无法分辨肿瘤浸润深度,研究数据表明,对于NMIBC,首次电切15-30%的患者在二次电切会存在病理分期升高情况,即实际上是肌层浸润的肿瘤,被误判为非肌层浸润肿瘤,导致治疗不充分。

对膀胱肿瘤进行电切(TURBt)
二次电切的指针(引用自2022《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诊疗指南》)
1) 首次电切不充分;
2) 首次切除标本中无肌层组织;
3) T1期肿瘤;
4) G3级别肿瘤;
ERBT,新的解决方案?
整块肿瘤切除术(En-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即将膀胱肿瘤自基底整块切除,整块切除历史要追溯到2000 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使用“ J”状电极整块切除膀胱肿瘤(UKAI,2000)。近10年来,随着各种等离子电切设备以及激光技术的发展,ERBT越来越多被研究和推广。目前,ERBT可以采用多种设备开展,如等离子针状电极,或者各种激光如铥激光,红激光,水刀等等。相比与传统TURBt术,整块切除对于肌层的组织切除率高,这样对于病理判定更加准确,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更低(Takafumi,2022)。在二次电切时,ERBT的患者肿瘤残留率仅为3.2%,这使得学界对于ERBT的患者是否还要接受二次电切引起了新的争议。

运用激光进行整块切除示意图
然而,对于ERBT和TURBt相比,是否会降低患者的复发率,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之前几项随机对照的研究均表明,两者短期内复发率相当(Gallioli A,2022;D’Andrea D,2022)。但在最新的EAU 2023会议发表的一项研究中,Teoh Y.C.J.等人设计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的3期试验。入组患者为膀胱肿瘤≤3厘米的患者,随机分配至ERBT组或TURBt组。结果表明,在肿瘤≤3厘米的NMIBC患者中,与TURBt相比,接受ERBT的患者1年复发率明显更低。这也是首个报道,ERBT在肿瘤控制方面优于TURBt的RCT研究。

运用激光对膀胱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运用纽扣电极对膀胱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ERBT面临的挑战
虽然整块切除有更多的优势,但TURBt依然作为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电切的金标准,是有其道理的。受到大小,部位的限制,并不是所有肿瘤都适合整块切除,大于3cm,前壁肿瘤进行整块切除的难度都明显增大,整块切除较电切手术时间延长,对于多发的肿瘤,全部要整块切除对医生的考验也显著增加。而且较大肿瘤整块切除的标本,目前还缺乏标本取出的好的手段,由于难以通过镜鞘取出,常常只能切碎或搅碎后取出,这又失去了整块切除保持标本完整的意义。
总结
对于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经尿道肿瘤电切仍然是手术的金标准,随着各种能量平台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整块切除方式为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
本文是刘晟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