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俊兴 三甲
王俊兴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脑膜瘤相关基础知识介绍——脑室内脑膜瘤

218人已读

脑膜瘤的相关情况前面已经介绍不少了,最近有人咨询脑室内脑膜瘤要不要手术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补充介绍一下。

脑室内脑膜瘤(intraventricular meningioma)发生于脑室脉络丛的蛛网膜细胞,较少见,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其中以侧脑室脑膜瘤常见,多位于三角区。偶尔也见第三或第四脑室脑膜瘤。临床症状有阵发性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对侧肢体偏瘫、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等。侧脑室三角区的脑膜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由于别的原因行头部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大部分人发现这个情况都会很紧张,心里压力很大,不知所措。的确脑室内脑膜瘤相对于其他部位脑膜瘤要复杂一些,由于肿瘤位置深,对药物治疗不敏感,虽然也可以选择伽马刀等治疗,但疗效没有手术治疗好,因此首选还是手术治疗,但手术又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甚至于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大部分人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很纠结。下面是结合本人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及一些典型的侧脑室内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结果谈谈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三、四脑室内脑膜瘤情况更复杂些,建议到医院面诊)

一般来讲 首次发现,肿瘤最大直径小于2厘米,且没有症状的侧脑室内脑膜瘤,建议随访观察,不用考虑手术治疗,间隔一年左右时间复查,如果肿瘤不增大,尤其是肿瘤钙化比较明显的,生长速度很慢,可以长期随访观察。假如随访过程中肿瘤明显增大,或者首次发现肿瘤直径在2cm以上的,建议还是手术治疗,因为等到肿瘤达到或超过3cm以上,手术风险就会提高很多。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传统的手术方式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随着医学的发展和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应用,这种部位深,瘤体不大,手术中必须分开脑组织才能到达肿瘤部位的,使用术中导航技术,精准定位手术方向并找到肿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侧脑室内脑膜瘤看起来肿瘤不大,手术很容易,其实隐藏着很大的风险,选择去神经外科实力强大的医院手术治疗是必须的。

肿瘤直径大于3cm的侧脑室内脑膜瘤,由于侧脑室三角区空间也是有限的,肿瘤体积大了,必然会挤压到周围组织,如丘脑、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从而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同时也增加了手术难度,尤其是富血供的肿瘤,供血动脉往往位于肿瘤深部,难以第一时间阻断血供,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影响手术质量,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栓塞脑膜瘤主要供血动脉,或术中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均可以早期阻断血供,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手术质量。

至于年龄大、身体原因等不能承受手术治疗的侧脑室脑膜瘤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 国内外对放疗效果持肯定态度,如60钴直线加速器、X线与伽玛刀,组织内放疗等。

侧脑室内脑膜瘤与其他性质的脑室内肿瘤一样,有几种独特的手术并发症这里再说明一下。一是发热,比其他部位肿瘤手术后发生率要高,有的还是高热,一般1到2周后能恢复正常,无需特别处理。二是颞角孤立性囊肿,由于侧脑室颞角的脑脊液需要通过三角区回流,肿瘤越大,手术时对三角区脑室壁的损伤也会越明显,因此手术后出现颞角孤立性囊肿时有发生,囊肿比较大时会出现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危及生命,在使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再次手术,可以采用囊腔内植入储液囊,间隔抽出囊液,待侧脑室三角区脑水肿消退后,孤立性囊肿也会好转。三是静脉回流受阻,如果术中大静脉有损伤,或局部水肿压迫大静脉,手术后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脑水肿、脑出血,这往往是致命的,有的虽然经过二次手术减压挽回了生命,也往往会留下一些比较重的后遗症。

总之,侧脑室内脑膜瘤对于年龄大肿瘤小的,能不手术尽量不要急于手术。年纪轻,肿瘤直径超过2cm以上的要及时手术,而且要选择设备好,技术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医院大咖来手术,相信一定会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面介绍几例手术病例)

病例一、男性,64年出生,左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直径大于2cm,手术顺利,术后恢复正常。

病例二、男性,47年出生,左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直径大于2cm,手术顺利,恢复正常。

病例三、女性,63年出生,右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直径接近2cm,导航引导下精准定位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正常。

病例四、男性,66年出生,右侧脑室三角区不规则肿瘤,直径大于3cm,边界不清,术前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左侧肢体无力,手术顺利,术后出现颞角孤立性囊肿,行储液囊植入,先脑脊液外引流,后间隔从储液囊内抽出脑脊液,脑水肿消退后恢复正常,随访两年后仍然正常。


王俊兴
王俊兴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