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袁一飞 三甲
袁一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眼科

婴儿眼眶内上方囊肿的诊治启示&为何医生们讲的都不一样?

442人已读


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发现眼眶内上方肿胀,影像学检查发现眼眶占位存在。

肿物逐渐长大,继发性上睑下垂


家长非常重视,先后就诊于几家医院,但发现医生讲法各有不同;

肿物有相当深度

病变大小接近于眼球,2cm左右


1、有的提议进一步完善检查,决定治疗方案;

或许听到手术两字,家长颇为紧张(其实这位医生说的是对的,但患者可能还没有思想准备,在匆忙的门诊节奏下很难达成共识)


2、有的告知可以通过双眼皮切口手术,并表示手术比较简单;


3、有的建议激光治疗,或许也能达到治疗效果,然而几次治疗后肿物不小反大

……..

4、也许有医生提议可以等一等,毕竟年龄这么小;然而这位患儿肿物引发的上睑下垂已经开始遮挡视线,一定不应该再等。


在我处就诊时,

一、首次选择相对人少的高端机构会诊,一次就诊时间近20分钟,

患儿家长疑问很多,可以理解。如果没有安静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患者通常感受“医生耐心不够”,这在每次就诊五分钟左右的多数公立医院短期内很难改变。

(其实这一点对于今后的正确选择极其重要,医患充分沟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诊过程)

(现阶段公立医院的门诊结合线上视频或者图文问诊补充,可以达到类似效果,今后文章会展示罕见疾病如何借助这个方式达到诊疗共识)


二、建议在我院彩超排除毛细血管瘤,尽管颜色和核磁共振不大支持,但在这个年龄段毕竟发生率是多于囊性病变的!而毛细血管瘤是服药治疗而不是手术;

(有些辅助检查、誰做很重要,因为有主观性,看内功!

内功好的,一定在我们这样人满为患、只要医生努力就可以快速积累经验,但就诊体验感较差,患者很容易不满的医院!)


三、眼眶CT更充分了解疾病性质、范围,特别是周围结构的情况。尽管有所谓射线,但骨质压迫性吸收也再次提醒家长手术不能继续拖延。

黄色箭头处提示骨质压迫性改变


术前肿物已经约两公分,接近眼球大小,需要手术毋庸置疑,肿物往深部发展只会增加难度和风险。



四、通过沟通让患者了解所谓双眼皮的隐藏手术切口,只会增加上睑下垂风险,

并且舍近求远,需要更长切口,不利于肿物的完整摘除。


五、而谈话的重点还需要包括:

1、已经存在的上睑下垂以及术后上睑下垂可能加重;

2、6岁前眼眶病变手术导致的上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可能在术后歪头位看东西,并导致弱视,

关于弱视的风险是历次就诊中,我第一次谈及!


3、肿物有可能切除不尽或者残留,再次复发。


患者家长比较理性,希望知道关于疾病的所有情况。


随着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也能够判断出哪一种治疗建议更为靠谱。


最终采用肿物表面切口,完整取出肿物


为避免切口延长,在有术前检查依据的情况下,放出液体,缩小肿物,


肿物完整取出,最大限度减少复发的概率

完整囊壁和里面抽出的清亮液体


病理报告提示



最终结果几乎是完美的,术后一周不到上睑下垂完全恢复,水肿也不明显,

术后十天,恢复速度出人意料

术后早期,水肿明显,上睑下垂加重,其实是必然的恢复过程


而疤痕大概率未必发生,即使出现,我们也有应对措施。

再次对比术前


回到文章的副标题:

为何不同医院,

不同科室,

不同医生给的建议都不一样。


试想一下,

作为专科医院,每年超过150万的眼科门诊病例;

我本人工作近30年,也是第1次遇到年龄这么小而囊肿大到不应该拖延的眼眶囊肿病例,

而我每年门诊接诊量约12000例;

每年手术量超过1800例(就眼肿瘤眼眶病眼整形专业的手术耗时而言,其实是很惊人的数量)


鉴于发病率的原因,年龄结合病理,这也是唯一的一例

再次遇到概率其实几乎没有,

第一次,

也许就是唯一一次;


而就患者而言,

第一次手术既是“全部”,

完美摘除,就不会有下一次!


而医生作出准确判断的前提是

1、系统的眼眶病理论知识;

2、丰富的临床实战手术经验;

3、理性的利弊逻辑分析能力

4、甚至一些其他因素………

袁一飞
袁一飞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