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尿叫直立性蛋白尿,你知道吗?
直立性蛋白尿又称为体位性蛋白尿。
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
在青少年的发病率约为%- 10%。
临床常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等症状,在尿检时被发现。
表现为晨起尿蛋白定性阴性,定量<50mg/8h或<75mg/12h。
起床后直立活动后再次检测尿蛋白为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极少大于1g/天,白天尿蛋白定量明显超过夜尿蛋白尿定量。
直立性蛋白尿的主要成分以白蛋白为主。临床上常采用直立试验进行检查,
具体方法为:排空膀胱后,靠墙站立,尽量使双脚和头紧贴墙壁,使得脊柱前凸。保持至少20分钟,检测直立后尿蛋白。如为体位性蛋白尿,应在卧位时尿蛋白阴性,直立试验后尿蛋白阳性。
体位性蛋白尿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可能的机制为:
①直立位脊柱前凸,肝脏向前下方转动,压迫下腔静脉,使肾静脉压力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而产生蛋白尿;
②自卧位转为站立位时,腹腔内脏器血流减少,交感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加,引起肾血管收缩,导致蛋白尿产生;
③肠系膜上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与腹主动脉间45° ~60°的夹角。左肾静脉自此夹角走行,汇入下腔静脉。在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体型消瘦腹部脂肪量少,缺乏对该处的垫衬、或肾下垂等情况下,该夹角角度变小,左肾静脉受到压迫,为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或胡桃夹现象。这时左肾淤血,可以出现血尿、蛋白尿,卧位时夹角增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表现为体位性改变。
本症一般预后良好。Thompson报告43例体位性蛋白尿患者10年的随访结果,29例蛋白尿消失(67.4%),2例出现持续性蛋白尿,5例有一过性蛋白尿,7例仍为体位性蛋白尿(16%),肾功能和血压均正常。但是自开展肾活检技术后,发现部分诊断体位性蛋白尿的人肾脏有实质性疾病,如微小病变,局灶性肾炎等。因此体位性蛋白尿的病人需长期随访。
诊断本病前应排除其他肾脏疾病,患者应无肾脏病的病史,无其他可导致肾脏受累的系统性疾病,患者无临床症状,即无高血压、尿沉渣异常、肾功能异常、尿路X线异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g,以白蛋白尿为主,且夜间尿蛋白量应小于75mg/12h。
本文是冯爱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