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天化疗在乳腺、肺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1天化疗周期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乳腺癌、肺癌等。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两种癌症中21天周期的应用,并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化情况调整化疗周期。
1.乳腺癌
在乳腺癌治疗中,21天化疗周期通常与手术和放疗相结合。在手术前,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使手术更容易进行;手术后,化疗则用于杀死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的风险。在乳腺癌中,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多西他赛等,这些药物通常以21天为一个周期进行给药。
2.肺癌
肺癌的化疗通常也采用21天周期。由于肺癌往往早期无症状,发现时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化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肺癌中,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等,这些药物通常以21天为一个周期进行给药。在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癌症类型来调整化疗周期。以下是一些调整化疗周期的方法: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既往治疗经历等因素来评估患者的耐受性,从而确定最合适的化疗周期。
考虑癌症类型和分期:不同类型的癌症以及同一类型癌症的不同分期可能对化疗的反应不同。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化疗方案和周期。
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情况。如果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过大,医生可能会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或种类,或者改变化疗周期。
个体化治疗: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根据患者的基因测序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化疗药物和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答:推迟化疗会造成什么影响?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化疗也一样。尽管大多数化疗方案的周期是21天,但适当提前或推迟几天并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提前或推迟的时间不应超过推荐的范围。
提前进行化疗可能会增加化疗药物的剂量,从而增加其毒副作用。但如果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毒副作用轻微,那么适当提前化疗是可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骨髓抑制毒性通常在化疗后第7-14日达到低谷。因此,化疗不应提前超过一周。大多数化疗药物遵循“一级动力学”原则,即一定剂量的药物能杀死一定比例的肿瘤细胞。
通常,机体正常细胞在2-3周内就能得到充分恢复。在这段时间内,未被杀死的肿瘤细胞也会逐渐恢复。因此,为了确保尽可能多的肿瘤细胞被消灭,我们需要按照正规、多周期、足疗程的方式进行化疗。
问答:化疗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如何预防?
- 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下降,严重者发生各种继发性感染。治疗上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严重者可给予成分输血。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勤洗手,避免感染。
-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是化疗的常见副反应。恶心、呕吐时给予止吐药物和激素可减轻和防止呕吐;氟尿嘧啶可引起腹泻,出现严重腹泻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止泻剂治疗;长春新碱类药物可引起便秘、麻痹性肠梗阻,停药可自行缓解,给予缓泻剂和润肠药可有帮助;出现口腔黏膜炎时,需注意口腔卫生,可予涑口水涑口,溃疡处给予口疮散治疗。
- 脱发:化疗药物可导致毛囊内增殖较快的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脱发。头戴冰帽可减轻脱发,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 肝毒性:大部分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多数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出现肝区不适甚者中毒性肝炎。予以保肝药物治疗可减轻肝损害。
- 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异常,治疗上可加大输液量水化利尿,同时患者应多饮水、勤排尿,避免同时应用肾损害大的药物。
- 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化疗期间应常规心电监护,必要时可予辅酶 Q10 等保护心肌的药物。
- 神经毒性:化疗药物通常对周围末梢神经产生损害作用,多表现为指端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消失、便秘、麻痹性肠梗阻等。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可给予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 等营养神经药物。
问答:如何评估化疗的效果?
在化疗过程中,正确评价治疗效果,是影响生存和预后的关键问题。所以,化疗前后往往会要求患者做详细的血液检查、影像检查,就是为了对比化疗前后肿瘤的抑制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运用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这类的医学用语来概括肿瘤的体积变化,总结这段时间的治效果。
不过,对于药物治疗不敏感的患者来说,一味的强调理论上的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并不实际。部分晚期肿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实现“带瘤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质量,这样的治疗效果和实际意义,不亚于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的客观结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