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口舔血”之儿童眼眶深部巨大皮样囊肿的手术治疗&完整摘除和失明风险的平衡
在过去的科普中先后演示过不同位置和类型的皮样囊肿
1、眼眶外上方;
2、眼眶外上骨壁内;
3、眼眶内上方;


因为病变位置较浅,风险其实不大,但也需要足够的外科技巧,仔细分离完整取出避免复发,然后根据骨质缺损完成眼眶重建,达到较好的外观。

左眼球突出

黄色箭头显示骨质压迫性吸收
但今天的病例年龄虽然不大,但是囊肿超过2公分,根据术前检查基本可以确定眼眶皮样囊肿概率较大。

T1核磁共振图像:蓝色箭头为视神经,黄色箭头为眼眶肿物,以下同

T2图像有助于诊断


冠状位

矢状位
囊壁与视神经,近在咫尺。
术中视神经可以触及!
其实主刀医生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可谓“刀口舔血”,
对于一个良性病变,如果术后视力丧失,往往很难让人接受。
主刀医生选择“明哲保身”,回避危险区域,选择残留囊壁,那复发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在肿瘤切尽和功能保留间取得平衡是一门艺术,需要历练。

完美的完整摘除

黄色箭头为切口位置,蓝色箭头位术眼标记,以防开错眼别
手术耗时将近一个半小时,在团队的配合下完整取出肿物,把复发概率降到几乎为零。
术后视力没有影响,相关的眼睑水肿、上睑下垂,绝大多数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改善。

病理报告提示皮样囊肿证实术前诊断。
患者在术前仅表现为轻度眼球突出,很偶然的机会发现病变。
术后眼球明显内陷,因为肿物的容积效应以及眼眶内脂肪压迫性吸收!

左眼局部内陷
告知家长,成年后眼眶发育稳定后可以眼眶成型改善凹陷,那时袁医生应该还没有退休。
下一例会演示眼眶深部皮样囊肿延迟到成年后再做手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本文是袁一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