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你了解小儿隐睾
隐睾(cryptorchidism)是常见的先天性男性泌尿系统畸形之一,指睾丸未在正常的阴囊位置中,足月男婴1岁时的发病率为1%~4%,早产儿隐睾发生率明显增加,出生体重<1500g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其隐睾的发生率高达60%~70%。大多数隐睾为单侧,右侧多见,双侧隐睾的发生率约为15%。临床上将隐睾分为可扪及睾丸和未扪及睾丸两类,约80%的隐睾睾丸可扪及。到目前为止,隐睾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局部组织器官发育异常、内分泌功能异常和/或多基因异常、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可能均是隐睾发病的主要原因。

隐睾主要表现为 单侧或双侧 阴囊空虚、发育差,阴囊内摸不到睾丸,右侧多于左侧,多位于腹股沟。隐睾常较健侧体积小,质地偏软,弹性差。隐睾的最初诊断的最佳时间在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为提高体检阳性率,强调多人、多次、多体位重复体检。
辅助检查
(1)阴囊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隐睾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无创、费用低、简便等优点,对睾丸体积测定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可检查患儿有无肾积水、畸形、结石等其他泌尿系统病变。对腹股沟管内的隐睾有相当高的诊断率,但对于腹腔内隐睾的诊断率不高。

(2)影像学检查:CT或MRI对腹腔内隐睾的定位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补充,但由于X线片存在较强的辐射,而MRI检查时患儿较难配合,尤其是小儿,常需检查前镇静,因此两者均不作为常规检查。

(3)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对于影像学无法探及的睾丸,腹腔镜检查是唯一有效检查手段,可以确定腹腔内隐睾、睾丸缺如或萎缩;探查精索血管盲端未见睾丸组织是睾丸缺如的诊断依据。

(4)激素及染色体检查:如果双侧睾丸均触摸不到,同时合并有小阴茎、尿道下裂等,应与性发育畸形相鉴别,均需尽早进行内分泌检查和遗传学评估。

治 疗
治疗目的是改善生育能力,改变外观缺陷,避免患儿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减少睾丸恶变趋向。患儿出生后24小时至6个月为小青春期,其间睾丸仍有自行下降至阴囊的可能,但隐睾距离阴囊越远,自行下降到正常位置的可能性越低,如6个月后睾丸仍没有下降至阴囊,则自行下降的概率极小,应尽早治疗,治疗应在18个月前完成。
1.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对睾丸下降的作用不确切,不推荐作为常规方法,且用药后成功降至阴囊的患儿中约20%再次出现睾丸回缩至腹股沟区;另外,有研究认为,激素可能损害生精小管的生精功能。激素治疗前应该反复检查以排除回缩性睾丸,对于有明确鞘状突未闭、异位睾丸或医源性隐睾的病例,不应考虑激素治疗。目前激素药物治疗多适用于年龄在1岁以内的患儿,患儿6个月以上即可开始使用,主要有hCG、LHRH、GnRH,也可LHRH+hCG联用。每个方案推荐使用剂量及使用频率差别较大。
2.手术治疗 诊断一旦确定,建议6个月以上的患儿即可手术,最晚不能超过18个月。对于可扪及的隐睾,首选开放手术;对于不可扪及的隐睾,首选腹腔镜手术。
本文是胡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