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姚娓 三甲
姚娓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科

甲流来临,怎么办?

875人已读

甲流是什么?

全称甲型流感,本质上是流行感冒(流感)的一种,甲流之所以是甲流,是由它的致病病毒核心蛋白决定的,根据流感病毒的核心蛋白,流感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其中甲型和乙型是目前能让人生病的两类流感病毒,我国监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A(H1N1)pdm09,和其他流感相比,甲型流感病毒的传染率更快,而且甲流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致病性也更强。

甲流一般都有什么症状?

甲流常常突然发热,可达39℃或39℃以上,咳嗽多以干咳为主,上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出现畏寒现象,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头疼等症状。部分人员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病程基本上为7-14天,症状常突然出现,3-5天发热消退,但咳嗽、体力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并发症可合并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传染性较强,可通过呼吸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易感人群。

图片1.png

甲流中医如何治疗呢?

《黄帝内经》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流感以“伤寒”为诊断,《难经·五十八难》提出伤寒的五种分类方法,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毒袭肺卫证

症状: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柴胡、黄芩、牛蒡子、羌活、生甘草。

常用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

2、毒犯肺胃证

症状:发热或恶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肌肉酸痛。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参考方药:葛根、黄芩、黄连、苍术、藿香、姜半夏、苏叶、厚朴。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等。

3、毒滞气营证

症状: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

治法: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瓜蒌、生大黄、生石膏、赤芍、水牛角。

必要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以及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

甲流如何预防呢?

一、生活起居防护

1、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2、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3、作息要有规律,多运动、早睡。

4、保持心态平衡。 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5、家庭居所可用中药空气清新剂或香薰改善空气。个人可佩戴中药制作的防疫香囊。

防疫香囊常用中药:大茴香、白芷、山奈、艾叶、肉桂、丁香等边里,选3至5种研成粉末装袋。

二、餐桌食疗方法

汤类

1、二白汤: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 香菜3克,加水适量煮开热饮。

2、薄荷桑叶梨汤:薄荷3克,桑叶3克,梨1个切片,加开水适量热饮。

3、羊肉萝卜汤:羊肉200克、白萝卜200克、生姜10克,切片加水.小火炖熟,再加入香菜3克、食盐适量。

图片2.png

粥类

1、赤小豆、绿豆、白扁豆各3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煮粥食用。

3、红皮花生米、红小豆、红枣各3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煮粥食用,可加入适量红糖。

茶类

1、绿茶、菊花、生甘草各3克,开水冲泡饮用。

2、金莲花3至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

3、生姜(切片) 30克,红枣(掰开) 30克,煮30分钟,加红糖适量饮用。

三、密接高危人群预防

1、太子参I0克、苏叶6克、黄芩I0克、牛蒡子I0克。

适用人群:成人素体虚弱,易于外感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35剂为宜。

2、大青叶5克、紫草5克、生甘草5克。

适用人群:成人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35剂为宜。

3、苏叶I0克、佩兰I0克、陈皮I0克。

适用人群:成人面色晦暗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35剂为宜。

4、漱饮方: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薄荷3克、苏叶3克、生甘草3克。

适用人群:平素易患咽喉肿痛或与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者。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35剂为宜。

四、大流行期间健康人群预防

鱼腥草5克、金银花5克、菊花5克、苏叶3克、芦根I0克。

适用人群:发生群体流行期间,可服用。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35剂为宜14岁以下减量。

四、针灸保健预防

可以艾灸脾俞穴、肺俞穴、大椎穴、中府穴、足三里穴。

用于扶正固肺,驱寒排湿。

脾俞穴:益气养血、消食化滞

取穴位置:位于背部,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背痛等疾病。

肺俞穴:清热止咳、宣肺平喘

取穴位置:肺俞穴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咳嗽、哮喘、感冒、发热、颈肩部疼痛等。

大椎穴: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取穴位置: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功效: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狂、小儿惊风、项强、脊强、风疹、痤疮。

图片3.png

中府穴: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取穴位置:中府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

功效: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肩炎、胸满、胸肌疼痛等局部病症。

图片4.png

足三里:调理脾胃、益气生血

取穴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在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

功效: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膝痛、下肢痿痹、中风瘫痪、癫狂、不寐、气喘、痰多、乳痈、肠痈、虚劳诸证。

图片5.png

文案:崔怡菲

插图:崔怡菲

排版:刘晓俊

审校:姚娓


姚娓
姚娓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