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外科脊髓脊柱系列一:经前路切除颈椎管内脊髓腹侧肠源性囊肿
中下位颈椎的前方入路一般用于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临床上绝大部分的椎管内肿瘤基本采用后路手术。肠源性囊肿通常位于脊髓前方,且与脊髓腹侧软膜黏连严重,后路手术囊肿全切率低、复发率高,给医患双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我们采用前路治疗了一例颈椎管内脊髓腹侧肠源性囊肿,在神经功能保留的同时,获得了囊肿的全切,介绍如下:
年轻女性,因“肩颈部疼痛4月,加重2周”就诊,颈椎MRI提示颈6水平椎管内脊髓腹侧囊肿,肠源性囊肿首先考虑,脊髓受压明显。查体无阳性表现。



术前颈椎MRI见囊肿位于脊髓腹侧,脊髓受压明显,且完全覆盖囊肿。
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我们采用了前路手术,术中行颈6椎体次切,硬膜纵向切开,见囊肿与脊髓腹侧软膜黏连紧密,显微镜下全切,水密缝合硬膜,予钛笼重建椎体。麻醉复苏后,患者一侧肢体肌力稍减弱,术后一天恢复至正常,术后1周患者出院。术后病理提示肠源性囊肿。



术后CT见颈6椎体次切后,钛笼重建,颈5-7固定。

术后病理提示肠源性囊肿。
出院时一个月随访,患者诉稍颈痛,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颈椎MRI提示囊肿全切。



术后1个月颈椎MRI复查,囊肿切除后,脊髓受压缓解,颈前未见脑脊液漏。

术后一个月,手术切口(约4cm颈纹切口)。
小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因压迫脊髓引发各种症状,甚至截瘫,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症状表现类似于发展缓慢的椎管内肿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磁共振。手术治疗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因为后路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导致其良性疾病、恶性病程的特点。颈椎前路是脊髓脊柱外科的常用入路,多用于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肠源性囊肿,在大大提高囊肿全切率同时、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但也存在前路手术特有的风险,如:前方硬膜缝合困难、术后脑脊液漏、需行颈椎融合、颈椎的屈伸活动度有一定影响等特点。综合利弊,对于合适的患者,在医生熟练前路手术、掌握硬膜水密缝合技术的前提下,可以作为首选入路。(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是应广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