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波 三甲
杨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神经外科

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的“网红医生”?

549人已读

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的“网红医生”?

网络的发展引起了巨大的时代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马爸爸不是曾经说过嘛:“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现在支付宝和微信大行其道,小偷竟然大多失业了。作为70后,我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电脑从无到有,网络从电话拨号到现在光纤宽带,查资料从当年图书馆人工搜索到现在网络机器人一步到位,购物从街边小店到现在网络全球购,变化真的真的太太太大了。

医学的发展也搭上了网络时代的快车,我们的医学失去了数十年的时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巨大的病人数量为基础,我们中国医生越来越自信地站上了世界舞台,不管是科研水平还是临床技术,都走在了头部水平。我们国家用只占5%左右的GDP(全球倒数),为14亿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并使人民健康和平均寿命达到全球前列的水平,我也为自己是其中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政府部门就算了,多反思一下吧)。小儿神经外科也从无到有,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这当然是好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专业人员的增加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会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网红医生,这也应该是网红经济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做某种营销。

如同某佳琦、某娅一样,他们付出了许多才有今天的成功。医学界的网红门槛更高(虽然收入更低),风险却更大。比如疫情期间的宏爸爸,一句“党员先上”成为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后面却以吃粥还是吃牛奶被广为质疑,随着疫情时代的离去,宏爸爸似乎也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更多靠专业知识走红的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普,提供专业的咨询,提高了大家对相关疾病的认识,甚至为同行提供了学习的素材和经验。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有的医生本来名不见经传,却突然“一夜爆红”,成为了新媒体上炙手可热的“专家”,这种情况不仅仅有炒作的嫌疑,还有资本运作的规律。身边就有这样的医生,一起工作许多年,临床水平就那样,但是非常努力,每个周末都自愿放弃休息看门诊,到处开会,经常直播,要求每个病人都要扫码关注,入院后小刀自己开,但是大刀开不来,都是上级的主任手术的。多年以来,也积攒了众多的口碑,成了国内知名的专家,一时间风光无限,在我们单位也是重要的中流砥柱。但在我心目中仍然无法让人尊敬。当然这还是好的,最起码精细的瓷器活交给了更有把握的其他医生。还有的,为了流量为了出位,不惜生搬硬套,不惜照搬照抄,把不是自己的东西窃为己有。我自己就碰到过一件事情,几年前的一天,年轻医生突然告诉我,“杨老师,你的文章被人剽窃发表了”,原来是我写的科普文章被人盗用发表在自媒体平台上了,写上了自己原创和联系方式,真是无耻至极。我还听人说过,有的医生是要与平台签“卖身契”的,这样平台才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实现“造神运动”。所以我们现在就经常可以看到,去诊室看病,首先签字同意隐私泄露,然后在摄像机下进行医患之间的沟通。所谓过犹不及,过度的宣传导致了焦虑,大数据下自媒体的推送不仅造成了家长们的焦虑,也加重了同行之间的焦虑。很多爸爸妈妈就是看了自媒体的科普来门诊就诊或网上咨询,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家长的焦虑却溢于言表。插一个段子,王大爷的孙子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5分,全班第二,但是王大爷今天却很不高兴,因为隔壁的孙子考了96分。所以我经常看到朋友圈里同行们之间的展示,又发了什么什么文章,SCI分数多少分;拿了什么什么奖,获得了什么什么称号;研究生又毕业了,送了什么什么花;完成了什么什么手术,病人送了锦旗;看了多少多少的病人,手术量增长了多少多少。搞得我自己很焦虑,觉得自己整天就在浪费时间,多玩会游戏、多睡一个小时都是罪恶。所以后来我就基本上不看朋友圈了,也快治好了我的焦虑失眠症:)。你以为一直和你网聊谈朋友的是美貌如花的妙龄女子,实际上可能是年近半百的抠脚大汉!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医生来说,只要有病人,只要有手术,只要能为医院赚钱,那这个医生似乎就是成功人士。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到底是谁病了?

其实网络也是双刃剑,就像很多明星代言翻车现象一样,如果宣传了错误的观点就会给大众造成不好的影响。以前看过大V或者公众号甚至新闻媒体的宣传,比如新生儿的头皮血肿不能穿刺,否则会感染。比如新技术新突破,某院为1个月狭颅症患儿行眼眶和颅骨手术。比如大咖推广治疗规范,所有脑肿瘤的孩子都放管子治疗脑积水。不排除有些学术上的争议,但更多的是误导,违背了治疗的原则,这种大V网红不是蠢就是坏。

还有的医生身居高位,或者是院士、或者是院长书记,利用权力实现了职务和学术上的进步,精力也确实充沛,一天到晚开会,还要开刀,还要带研究生,还要讲课搞项目,(当然也有搞其他的)。这种情况下,他能否全身心的对待每一个病人呢?我个人是感觉要打个问号的。作为业内人士,我知道不少这样的例子,真正和这种医生熟识的同事,从来不推荐病人找他的。

所以,对于“网红医生”,大家还是应该辩证的看待,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仔细甄别,避免遇到李鬼,个人觉得,关键还是看人品,有医德的医生会推荐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甚至推荐更合适的其他医生,没有医德的却会违反原则无病治病、小病大治甚至草菅人命。毕竟关乎健康和生命的都不是小事情,您说对吗?

杨波

SCMC 神经外科

2024-2-27 于病房

杨波
杨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