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母爱之光,书写瘫痪到站立的奇迹

发表者:许炜 人已读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余光中

患者于孕期确诊甲状腺癌,前期由于体质原因受孕较困难采取的人工授精,因此不愿放弃生产,在生产后再接受相关治疗。

待生产后,已经查出肺部“满天星”(甲状腺癌双肺多发转移,并伴有全身转移,恶性肿瘤晚期),同时出现了双下肢瘫痪,症状日渐加重。

孩子与生命的艰难抉择中,她选择了“希望”;撑到了未来已来,当下为自己,为“生命”寻医问诊……

2023年除夕夜,患者求助于许教授

一、现病史

黄 * *,30岁,女,

主诉: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不全瘫2月余

现病史:2023年1月初,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夜间疼痛明显。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1个月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双下肢不能行走。行MRI提示“左背部肿块,T6-8椎体及左侧附件、T5椎体左侧附件及左侧第7、8、9后肋骨质破坏,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后路胸椎肿瘤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送检组织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呈腺样,滤泡状结构排列,滤泡腔内可见胶质样物质。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符合甲状腺滤泡癌转移来源。”

诊断:甲状腺癌胸腰椎体及附件巨大肿瘤

体格检查

轮椅推入病房,脊柱呈生理弯曲,胸椎活动受限,有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感觉减退,双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肌力0级;双足踇趾背伸、跖屈肌力0级

病理诊断报告: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符合甲状腺滤泡癌转移

CT

CT检查结果:

胸6-8椎骨及左肋、双肺多发转移。

术前CT

术前CT


MRI

MRI检查结果:

1、胸6-9椎骨及左侧第6-9后肋恶性肿瘤,考虑转移;2、双肺多发转移瘤。

术前MRI

术前MRI

术前MRI

二、治疗方案

结合患者症状及相关术前检查,患者胸椎及椎旁巨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转移)诊断明确,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制定了“后路胸椎椎体及附件肿瘤整块切除重建内固定术”的手术方案”。

大多数脊柱转移癌患者发生肺转移后,多考虑行相对保守手术治疗,但考虑到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好,在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下,设计了椎体完整切除的手术方式。

术中照

术中照

术中照

术中照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x线

术后一周(双腿可抬离床面)

术后三周

术后一个月(康复训练可行走)

术后十个月(回归正常生活)

此图为术后患者对许教授表示感谢的聊天

三、甲状腺癌脊柱转移

90%的甲状腺肿瘤为分化型,其中乳头状腺癌占70~75%,以青年女性常见;滤泡状腺癌占15~20%,中年女性多见。其他类型的甲状腺肿瘤,仅占小于10%的病人。约90%的甲状腺癌表现为甲状腺结节。经穿刺活检证实后实施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后根据需要具体情况给予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可达80~95%

脊柱是骨转移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发生转移的甲状腺癌预后,10年生存率降至40%以下。脊柱转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胸椎(60-80%),其次为腰椎(15-30%)和颈椎(<10% )。多为溶骨性破坏,造成局部疼痛;如果肿瘤组织压迫脊髓,则可能造成瘫痪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脊柱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目的是迅速消除顽固性疼痛,解决脊髓压迫和病理骨折、不稳定的问题。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减瘤手术和肿瘤彻底切除的手术方式。

减瘤手术复发率约为60% ;而整块的全椎切除手术复发率约为10%。所有转移灶彻底切除的5年生存率约为70%而减瘤手术为 30%。因此建议年轻的病人尽量选择更积极的手术方式。如果病人高龄,或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切除肿瘤,则可选择椎体成形术以缓解疼痛。

甲状腺癌脊柱转移术后还需要综合治疗。其中放射性碘治疗(131I)是主要联合治疗手段,可明显减轻疼痛。治疗前需要做碘摄取试验。如果病灶能够摄取碘,放射性物质就能聚集在病灶区发挥作用,因此碘摄取是判断预后的指标。病变不摄取碘则说明肿瘤有恶变的趋势,对放射性碘治疗有抵抗作用。

简而言之,甲状腺癌脊柱转移合并顽固性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和病理骨折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年轻病人建议彻底肿瘤切除所有转移灶,如整块的全椎切除。术后碘摄取试验阳性者,行碘131治疗;阴性者做外照射和/或化疗。

策划:肖建如、许炜

编辑:朱志朋、袁昊

校审:许炜、李博

图片:袁昊、刘豆豆

本文是许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