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膜乳头状瘤的规范治疗&避免复发的要点
最近会发两篇关于结膜乳头状瘤的科普,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容易复发、种植、多病灶,始终是治疗的难点。
照片演示的结膜肿物照片,就是医生的视角,在裂隙灯下放大所见,病变如菜花状。
多数基底较小,部分基底偏大。
肿物可以生长在泪阜结膜,睑结膜,穹窿部结膜甚至睑缘结膜,少数首发于球结膜,

病例一:上睑缘结膜乳头状瘤

病例二:球结膜乳头状瘤,处于暴露部位,相对容易发现
该病的特点是容易复发,且易播散种植。
当患者已经患病,却不知晓时,
在眼部这个相对湿润的环境下,
因为眨眼、揉眼,
瘤体细胞可以脱落,种植在任意部位结膜上形成多发病灶,
犹如蒲公英,随风吹散后四处播种的原理。
和绝大多数结膜肿物的治疗原则一样,
1、显微的非接触技术,由于组织易脆,因此不能使用镊子夹取病变。
2、当病变处于不容易暴露的部位,如
A、泪阜结膜
B、泪点或泪小管旁
非接触技术的应用并非轻而易举。
为减少复发,
1、医生需要具备足够的治疗理念和手术野暴露操作技巧。动辄说这是个很简单的手术其实并不靠谱。
2、术中冷冻周围正常结膜以减少复发。

病例二:术中冷冻
3、个别患者同时伴有口腔、喉部甚至更多多部位粘膜处的乳头状瘤,需要到皮肤科等科室给予全身治疗。
4、主动通过抗病毒和干扰素滴眼液减少复发。
5、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

病例二切除肿物

病例二切除后伤口情况
在病变早期时。患者不易察觉,但种植可能已经发生;
等到肉眼可见病变,往往存在较长时间,不断种植新发,如此恶性循环没完没了。

病例一:术后复诊肉眼观察并不易察觉,需要到医院借助仪器发现

病例一:病理报告
通常我的建议就是
1、有问题及时看,
2、自觉没问题,按照医嘱密切随访,间歇期逐渐延长。
曾经在多年前遇到一个多发病例,通过连续4次及时的手术,把后续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下,即之前提到过的“连续打击方法”,最终控制病情,多年未曾复发。
本文是袁一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