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免疫治疗:让你的身体自己战胜癌症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它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和攻击癌细胞。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陈先生,47岁,体检时在当地医院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升高,做了肠镜明确是腺癌,而且拍了CT发现肝脏有转移。他当即就非常紧张,跑到上海来看病。陈先生在来门诊之前,已经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自己看得似懂非懂,他知道得先化疗,但好像最近有个免疫治疗的神药?是不是用了这个药,自己的病就能好?
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我们在门诊遇到许多,但是在门诊有限的时间无法给出十分具体的解释。所以,到底什么是免疫治疗?
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也十分困难。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与传统治疗方式放化疗不同,它能够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同时避免癌细胞耐药。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一种重要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但是,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抑制免疫反应的因子,从而阻碍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增强或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攻击癌细胞。
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治疗两种方式。
1.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其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采用T细胞和NK细胞。T细胞能够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NK细胞则可以杀死未能被T细胞识别的肿瘤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例如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疗法已经被证明对多种癌症有效,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等。
2. 分子免疫治疗
分子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分子来激活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攻击癌细胞。其中最常见的分子免疫治疗方式包括抗体疗法和细胞因子疗法。其中目前最常见的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属于此类。
陈先生问到,那我查到的好像就是PD-1、PD-L1药物,这到底是什么药?
PD-1和PD-L1分别是一种蛋白质的名称,它们分别存在于人体的T细胞和癌细胞表面,是控制T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
PD-1和PD-L1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这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防止癌细胞利用PD-L1欺骗免疫系统,使癌细胞免遭免疫系统攻击。通过抑制PD-1和PD-L1的相互作用,这些药物能够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起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PD-1和PD-L1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肝癌、膀胱癌、头颈癌等。这些药物的应用通常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者不适用的情况下,或者是作为一线治疗的选择之一。
那和传统治疗比,这种药物有什么优点?
1. 靶向性强:PD-1和PD-L1药物针对的是癌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靶向性。相较于传统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PD-1和PD-L1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更小,副作用更少。
2. 治疗效果显著:临床试验数据显示,PD-1和PD-L1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同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使一些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
3. 可持续性强:PD-1和PD-L1药物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小。同时,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持久,能够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长期延长。
4. 可个性化治疗:PD-1和PD-L1药物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治疗优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肿瘤类型和治疗反应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PD-1和PD-L1药物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手术等)结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其他治疗方法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举例来说,对于晚期黑色素瘤,PD-1抑制剂nivolumab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使用nivolumab治疗的患者在生存期中位数方面比使用化疗药物dacarbazine的患者有显著的优势(11.5个月对比6.9个月)。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pembrolizumab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的PD-L1阳性患者在总生存期中位数方面比使用化疗药物的患者有显著的优势(30.0个月对比13.6个月)。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2015年被诊断出患有皮肤黑素瘤,并且转移到了肝脏和脑部,他接受了免疫治疗,包括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后,他的肿瘤缩小了,并且他在2016年宣布肿瘤治愈,至今98岁的卡特成为了美国最长寿的总统。
这些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对于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相较于传统化疗等治疗方式,免疫治疗能够提供更长的生存期、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更小的副作用风险。
本文是朱衍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