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高慧强 三甲
高慧强 主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力衰竭与瓣膜外科中心

什么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400人已读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一种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I型和II型。I型通常是一种良性过程,血小板计数可能会轻度下降,但通常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且在不停用肝素的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II型则是免疫相关的,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这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HIT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可以出现一种特异性抗体IgG,该抗体可以与肝素-PF4(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结合,激活血小板,产生促凝物质,这是HIT伴发血栓并发症的可能机制。PF4是血小板α颗粒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PF4释放入血,与肝素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可刺激机体产生PF4/肝素抗体,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和机体高凝状态。

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小板减少,通常出现在使用肝素治疗后的5至14天内,多数血小板计数降至基线值的5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了50%,但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内,这就容易导致对HIT的漏诊。

对于HIT的诊断,除了药物史和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外,还需排除其他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如果血小板数目不低于50×10^9^/L,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继续应用肝素治疗,一般血小板数目可以自行恢复。当血小板数目小于50×10^9^/L或者有血栓形成的表现时,应停用肝素治疗。

治疗方面,若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伴随血栓形成,可进行血浆置换,血小板输注无效,甚至可能加重血栓形成。此外,抗凝治疗是HIT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使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如比伐卢定、阿加曲班等。

国内对HIT的认知和诊疗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HIT的早期诊断、鉴别和治疗的认识至关重要。

高慧强
高慧强 主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力衰竭与瓣膜外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