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湿疹怎么办
夏天一到,天气闷热潮湿,再加上出汗多,很多人都会出现湿疹。湿疹是种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对称分布的丘疹、水疱,皮疹界限清楚,常伴明显的瘙痒。湿疹可见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耳周、阴部、肛周等皮肤的表面,其发病人群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儿童最为常见。
中医认为湿疹是外感风、湿、热邪,以及身体内环境改变,如饮食不当,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周围的环境及生活状态的改变、心理压力的增大、情绪的波动等也是加重湿疹的因素。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一、湿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外感因素
1.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外感风邪,可导致皮肤瘙痒、疹出色红。
2.湿邪:湿邪重浊黏滞,易侵袭肌肤。久居湿地、淋雨涉水等,都可能使湿邪侵入体内,蕴结于皮肤,发为湿疹。
3.热邪:外感热邪,或体内脏腑积热,热盛则肉腐,热邪灼伤肌肤,导致皮肤红肿、渗液。
(二)内伤因素
1.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外发于肌肤而成湿疹。
2.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或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产生湿热,引发湿疹。
3.脏腑功能失调: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水湿内停。肾主水,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也会导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而发为湿疹。
二、湿疹自我诊断
(一)发病前经常处于炎热潮湿的环境;经常紧张、焦虑、压力大;食用了引起过敏的食物等。
(二)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表现,可伴有瘙痒。皮肤表面可有异常分泌物,局部发红,触摸可有疼痛感。
(三)湿疹的局部皮疹、瘙痒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与局部接触某种物质有关,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当去除接触物质时,症状可消失。
三、湿疹的分期
(一)急性湿疹:
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处理适当则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复发作并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二)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仍有剧烈瘙痒,皮损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治疗恰当数周内可痊愈,处理不当,则可急性发作或转为慢性湿疹。
(三)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四、湿疹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一)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二)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三)血虚风燥证
主症:病程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剂:当归饮子加减。
(二)外治法
1.湿敷法:适用于渗出较多的皮损。常用的药物有黄柏、马齿苋、苦参等煎汤湿敷。
2.涂擦法:对于无渗出的皮损,可选用青黛膏、黄连膏等涂擦。
(三)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曲池、血海、足三里、阴陵泉等。
五、湿疹的中医预防调护
(一)饮食调理
1.避免食用辛辣、鱼腥、发物,如辣椒、虾、蟹等。
2.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对于过敏体质者,应注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
4.药膳:可适量吃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冬瓜、薏苡仁。
茅根薏苡粥:鲜茅根30克、薏苡仁200克做法:先煮鲜茅根20分钟后去渣留汁,再用茅根汁煮薏苡仁,熬煮约30分钟即可,每日食用1次。鲜茅根具有清热凉血、利尿消肿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两者合用可通过其利尿除湿的功能防洽湿疹。还可在茅根薏苡粥中加适量的绿豆,绿豆具有清热利湿、生津止渴的作用,可加强此粥的利尿除湿作用,同时还可增加香味,改善口感。
(二)情志调节
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焦虑状态会影响湿疹的恢复,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向家人诉说压力,分享快乐。
(三)生活起居
1.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
2.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肤。
3.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避免潮湿。
(四)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每天坚持运动40~60分钟。最好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可促进体内的湿气从汗液排出。轻缓的运动还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强身体代谢,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可以试试:拍击肘窝、胭窝;肘窝、胭窝刮痧。
文案:崔怡菲
插图:崔怡菲
排版:刘晓俊
审校:姚娓
本文是姚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