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疾病概述: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最初认为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类,但是后续研究表明其是一种不同的疾病,具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基因特征和免疫表型。这种疾病可以表现为巨大的肿块,但是通常局限于纵隔内。疾病发展可导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或心包积液。约有1/3的患者出现心包积液,5%~10%的患者出现广泛至肾、肾上腺、肝、皮肤甚至脑的播散。女性较男性好发[男女比例1∶(2~3)],中位发病年龄是35~40岁。肿瘤由大片的体积较大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丰富的胞质,通常伴随大量的纤维化,但纤维化的程度差异很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通常表达CD20,但是表面免疫球蛋白和Ⅰ、Ⅱ型HLA可以没有或完全不表达。低表达Ⅱ型HLA的患者预后较差。肿瘤细胞不表达CD5和CD10,弱表达CD30。MACOP-B和R-CHOP方案是有效的治疗方案,5年生存率为75%~87%。纵隔区放疗的效果尚无定论,但是却经常采用,特别是经过4~6个疗程化疗后行PET检查发现纵隔区仍有病变的患者。

病案举隅:患者女,29岁,半月前因“持续性胸背部疼痛1天余”入院,cT发现胸部肿物,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纵隔肿物)淋巴造血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多形核及多叶核可见区块状纤维化间隔,结合免疫组化符合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体积10cm×8cm×3c m;(胸膜)未查见肿瘤;(前纵隔脂肪)未查见肿瘤;(心包前脂肪)未查见肿瘤;(纵隔淋巴结)未查见肿瘤;免疫组化:TdT(-)、CK(胸腺上皮细胞+)、CK19(胸腺上皮细胞+)、CD20(淋巴细胞+)、CD21(滤泡树突网+)、CD30(+)、CD3(淋巴细胞+)、CD5(淋巴细胞+)、ALK(-)、Ki67(肿瘤细胞高+)、P53(提示野生型)、P63(胸腺上皮细胞+)、MUM-1(-)、P40(+).PAX-5(+),CD30(弱+)、EMA(+).CD79a(+),CD45(+),Bcl-6(40%+).Bcl-2(+),C-Myc(20%+),CD10(灶+).诊断为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后于我门诊就诊。现症见:体力一般,无其余明显不适,无发热,无盗汗、消瘦,纳一般,眠尚可,二便调。
处方:黄芪30g,人参片12g,白术9g,茯苓9g,山药9g,白及9g,蒲公英9g,砂仁9g,薏苡仁15g,甘草9g,灵芝15g
本文是徐瑞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