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吉
赵吉 主治医师
上海市同仁医院 乳腺外科

临床上常见的“导管内瘤”

547人已读

门诊中,有许多患者无意中发现衬衣上有血迹而前来就诊,进一步检查后被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往往感到慌张,常常会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癌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为临床上女性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它不是癌症,但具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性。本病发病率较高,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女性。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因是什么?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是雌激素异常刺激的结果。几乎70%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增生病的一种伴随病变。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哪些分类?

根据解剖部位和组织学特征的不同,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可分为中央型(单发)乳头状瘤和外周型(多发)乳头状瘤。

(1)中央型乳头状瘤:较常见,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起源于大导管,多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2)外周型乳头状瘤:仅占10%左右,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在6%-8%左右。



典型的症状体征有哪些?

(1)乳头溢液: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约占就诊病人的80%。乳头溢液常呈血性或浆液性,溢液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因肿瘤组织脆弱,血管丰富,轻微的挤压即可引起出血或分泌物呈铁锈色,是血性溢液的最常见原因。对于男性乳头溢液,应首先考虑为导管乳头状瘤,并高度警惕恶性的可能。

(2)疼痛: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疼痛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局部疼痛及压痛,常为乳房导管扩张、导管内类脂样物质溢出及炎症所致。

(3)乳房肿块:由于大多数瘤体体积较小,多数情况下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部分中央型乳头状瘤患者可在乳头处、乳晕区或乳房的中心处触及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光滑且活动较好。挤压肿瘤所在区域时,可以在乳头相应乳管开口处发现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溢出。外周型乳头状瘤发生在乳腺周围象限,由于发病部位更加分散,往往症状较中央型隐匿,当肿瘤聚集多发时,有时可以在乳腺外周象限触及肿物。

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1)溢液细胞学检查。将乳头溢液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

(2)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于可触及肿物的病例,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可与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3)X线平片。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体积较小,密度淡,故X线平片很难发现。当瘤体较大时,表现为导管扩张条索状阴影,或局部圆形致密影,边缘完整锐利,偶尔可见钙化。

(4)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定位价值,尤其是触诊不到肿块的病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

(5)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性、无痛苦、简便易行的特点,超声可见扩张的导管及其内含的液性暗区,有时可见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及充盈缺损。

(6)MRI:诊断灵敏度较高。无论是术前确定手术切除范围,还是检测超声无法查到的病变,其对于外周型病变的评估更有价值。乳头状瘤可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信号影像。

(7)乳管镜检查。对未触及肿块的乳头溢液,可提高其诊断率。乳管镜观察,可见乳头状瘤为黄色或充血发红的实质性肿块,表面光滑呈桑椹状突向腔内,或呈息肉样隆起而周围管壁光滑,无凸凹不平现象。

怎么区分它和乳腺癌?

这里我们所需要鉴别的乳腺癌往往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这是一种原位癌,当然也不能排除其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的可能性。

就症状和体征而言,二者无明显区别,导管内乳头状癌以血性溢液为主,肿块质地往往更硬,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就影像学检查而言,二者的区别也不大,当乳头状瘤内有微硬化灶或伴有梗死灶时,乳腺超声,X线检查都难以与乳头状癌相区分。

因此,临床上一般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者,可以通过乳管镜取病理,乳腺导管造影或者对溢液进行细胞学检查来确诊。以肿物为主要表现者,可采用空芯针穿刺取病理。

需要手术吗?预后如何?

导管内乳头状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合适的手术路径和手术切除范围是关键,因此术前需准确定位。通常行乳管镜检查明确瘤体的位置及方向,术中沿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注射亚甲蓝,沿亚甲蓝显色部位做切口,切除该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常规送病理,如病理显示恶变,则酌情施行相关手术。术后仍需保持警惕,积极自查,定期遵医嘱前往医院复查。

如果发现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或浆液性溢液,请及时到医院就诊,让专科医师进行综合判断,个体化治疗,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一起呵护乳房健康。

赵吉
赵吉 主治医师
上海市同仁医院 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