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无传染性,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增高。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 20~40 岁人群,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本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到中晚期影响周围或远处重要器官时,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无传染性,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增高。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 20~40 岁人群,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本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到中晚期影响周围或远处重要器官时,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甲状腺乳头状癌,需加以注意:
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可因无意间自己摸到,或通过颈部超声或其它检查时发现甲状腺包块,才被诊断出来。中晚期时会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等症状。
颈部肿块:首发症状为颈的部无痛性肿块,多数随吞咽上下移动。
侵犯症状:
侵犯一侧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说话无力或饮水呛咳等喉返神经不全或完全麻痹的症状。
侵犯喉或气管:可引起喉异物感,甚至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症状,即吸气费劲。
侵犯食管:可引起进食不畅,甚至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转移症状:出现肺、脑、骨等远处器官转移时,会引起咳嗽、头痛、骨痛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本病病因未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建议有以下情况的人群进行甲状腺癌的筛查:
注意:不建议没有症状人群通过超声进行甲状腺癌筛查,以避免对甲状腺结节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甲状腺触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首先要评估手术的可能性。若能手术,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腺叶加峡部切除术
适应证:
需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无颈部放射史、无远处转移、无甲状腺外侵犯、无颈淋巴结转移、肿块直径小于 4cm。
手术特点
是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有利于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减少喉返神经损伤,也利于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
但可能遗漏对侧甲状腺内的微小病灶,不利于术后通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和碘-131 全身显像监控病情。
如果术后经评估还需碘-131 治疗,则要再次进行手术切除残留的甲状腺。
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
适应证:需满足以下一项:
颈部有放射史
已有远处转移
双侧癌结节
甲状腺外侵犯(癌细胞突破腺体被膜向周围生长)
肿块直径大于 4cm
不良病理类型(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等)
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
手术特点
该手术为一次性治疗多病灶,利于术后监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利于术后碘-131 治疗。
减少肿瘤复发和再次手术,从而减少再次手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准确评估患者的术后分期和危险度分层。
但术后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永久性甲减,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和(或)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增大。
颈淋巴结清扫
颈淋巴结清扫分治疗性和预防性两种。
甲状腺素:如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或甲状腺片,可用于甲状腺癌术后的抑制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钙片和/或骨化三醇:若术后出现临时性或超过 6 个月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需补充钙片及骨化三醇,以维持体内血钙水平。
靶向治疗
对于进展较迅速、有症状的晚期放射性碘难治性乳头状癌患者,可考虑使用多种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等。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皮疹、脱发和手足综合征,对该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放射性碘治疗:
碘-131 发射出的射线具有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可破坏残余甲状腺组织和癌细胞,因此能清除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和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病灶(简称清灶)。
禁忌证: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计划 6 个月内妊娠者。
体外放疗、化疗:由于甲状腺乳头癌对放化疗不敏感,放化疗故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多预后良好,术后 10 年无病生存率为 90% 以上,但仍有近 10% 的患者出现术后癌复发、远处转移甚至因癌死亡。
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即使有广泛转移,其预后也较好。
于洋医生的科普号
于洋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甲状腺颈部肿瘤科
9228粉丝13万阅读
任耘医生的科普号
任耘 主任药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药剂科
14粉丝5.1万阅读
周建桥医生的科普号
周建桥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超声医学科
7869粉丝18.8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