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根据病因,可分为 4 型。其中,95% 以上的小儿糖尿病属于 Ⅰ 型糖尿病。Ⅰ 型糖尿病、Ⅱ 型糖尿病和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有一定遗传性。
- Ⅰ 型:是体内胰岛 β 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导致的血糖升高。
- Ⅱ 型:主要出现在肥胖患者中,因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血糖高。
- 继发性糖尿病:继发于各种疾病后导致的糖尿病。
-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新生儿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根据病因,可分为 4 型。其中,95% 以上的小儿糖尿病属于 Ⅰ 型糖尿病。Ⅰ 型糖尿病、Ⅱ 型糖尿病和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有一定遗传性。
本病病因不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原因也不同,同一类型的糖尿病引起的原因也不同。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了脏器功能受损的情况),是遗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小儿糖尿病,需加以注意:
“三多一少”是典型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年幼儿在自己能控制小便后又出现遗尿(俗称“尿裤子”)。一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是酮症酸中毒,除多饮、多尿和消瘦外,还有恶心、呕吐、厌食、腹痛、周身痛、嗜睡,甚至昏迷,伴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呼气有烂苹果味儿。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透状态和低血糖症,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比如避免高热量饮食摄入、适度运动来防止超重或肥胖,对于 Ⅱ 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作用。其它类型糖尿病还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血糖、尿糖测定等一些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小儿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稳定血糖;维持儿童正常生长和性发育;防止中晚期并发症出现。糖尿病以胰岛素等药物治疗为主,并积极处理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虽然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但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消除糖尿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运动治疗: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可降低血脂、增强体质、减少并发症。应当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及既往运动情况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量并长期坚持。
糖尿病患者教育:加深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并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了解糖尿病的病因,治疗目的和原则,疾病危害。
教会家长及患儿如何测血糖及尿糖,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患儿和家长要知道饮食管理和治疗的重要性。
学习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酮症酸中毒症状及自救的方法。
对于小儿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管理非常重要。
饮食:低糖饮食,在医生指导下专门制定糖尿病食谱,尤其不能随意进食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巧克力、糖等),吃饭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精米、白面,可以选择粗粮替代。
运动:患儿应当进行运动,控制体重,按照医生制定的饮食、运动计划调整,每日需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快走、跳绳、游泳等。
护理:加强护理,避免感染,感染常常会诱发糖尿病加重及急症发生,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换季时及时加减衣服,多开窗通风,平时注意补充水分。
监测:用药期间按时注射胰岛素不得随意减停,每 1~3 个月定期门诊复查,每日都需要自己在家检测血糖水平,一般在餐前半小时、餐后两小时都需要查,血糖如有波动,要及时就医。
小儿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的范围:
Ⅰ 型患儿:空腹和餐前血糖应控制在 5~8 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 5~10 mmol/L,睡前血糖应控制在 6.7~10 mmol/L,凌晨血糖应控制在 4.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7.5% 以下。
Ⅱ 型患儿:血糖控制应严格,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7.0% 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 7.2 mmol/L 以下。
其它类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尚无共识,总之血糖严格控制甚至接近正常水平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前提是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