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贝耳麻痹,通常急性起病,无明显先兆症状,于数小时或1 - 2 d 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 不能皱眉, 眼裂闭合不全; 试闭眼时, 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中医又称为“口僻”、“口眼㖞斜”,多因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入中面部经络,致使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局部肌肉弛缓不收所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而深受患者欢迎。本科室自2009年1月-2010 年2月对65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本科室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龄4个月-79 岁,中位年龄42岁; 起病时间为2 d - 24 个月, 中位时间为14 d。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偏斜;④伴有不同程度听觉障碍,舌前2/3 味觉障碍,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郭部感觉障碍等;⑤排除因脑血管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因素造成的面神经损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主穴为地仓、颊车、合谷,配穴为头维、风池、丝竹空、阳白、迎香、翳风、颧髎、人中、承浆等。操作方法:①每次先选用一穴,用VitB12 0.5 mg 进行穴位注射。②然后行针刺,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根据症状每次选用3-4个,用0.25 × 25.00 mm 毫针轻刺。初起患者,先服药治疗1 w后才接受针灸治疗;起病1个月内的患者每次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不连接电针;起病1个月后的患者每次针刺得气后,毫针连接KWD-808-I型脉冲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型脉冲电流或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度。③接电针后留针30 min。④拨针后,用梅花针轻叩面部穴位和局部皮肤,至局部皮肤微红即可。⑤同时用电磁波治疗仪垂直照射面瘫区,距离约30 - 40 cm。⑥在面部行闪罐治疗,以皮肤潮红为度。1 次/ d,5 次为1 疗程,休息2 d,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4 - 6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面肌运动功能正常;显效: 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面部静止时外观正常,运动时有轻微功能障碍;有效:面部运动功能部分恢复,面部外观仍不对称,但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2]。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2 结果
本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治愈57例(87.7%),显效5例(7.7%),有效3例(4.6%),无效0 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3.1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毒、缺血、自身免疫、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面神经损害后其所支配的运动纤维功能受限。针灸治疗能起到消炎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作用[3]。本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经采用针灸综合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100%。这是由于针灸综合治疗面瘫,运用电针脉冲电流对经络腧穴的良性刺激,疏通局部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结合电磁波治疗仪、梅花针和闪罐等治疗方法,起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 起到消炎、减轻神经水肿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作用,从而促进受影响或损伤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健康,达到治愈的目的。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指导等,对维持患者乐观的心态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能够主动地加入到康复训练中,从而使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周围性面瘫虽不危及生命,但因其突然发病,直接影响患者的仪表,五官不整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不适,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4]。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及心理需求,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消除恐惧和顾虑的心理,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治疗。
3.2.2 针灸护理
针灸治疗前,先评估患者的一般生理状况,了解有无针刺禁忌症、有否饥饿、过度疲劳等情况。针灸前,先检查电针机性能是否完好,调节电流时,应从小到大,流量不可突然增强,防止肌肉强烈收缩;针灸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防止电流过强或过弱,询问其感觉,及时调节电流量。电磁波治疗仪照射面部时,须用小方纱遮盖眼睛,防止直射。闪罐时要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针灸完毕,出针时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和血肿。
3.2.3 健康教育
3.2.3.1 眼部护理
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结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做好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嘱患者多休息,减少用眼,避免强光直射及烟尘刺激患眼,外出时戴墨镜,同时滴有润滑、抗感染、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戴眼罩或盖纱布保护,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给予0.25%润舒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夜间睡觉前涂0.5%金霉素眼膏,予凡士林纱布覆盖,防尘保湿[5]。
3.2.3.2 口腔护理
患者常有流涎,食物残留于口腔,咀嚼困难,味觉减退,因此要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嘱患者适当咀嚼口香糖,以保持口腔清洁及锻炼咀嚼功能。
3.2.3.3 饮食护理
面神经麻痹导致患者咀嚼不便,进食量减少,造成患者营养失调,故要加强患者的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饮食或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如鱼、瘦肉、鸡、牛奶等; 忌辛辣、煎炸、燥热、湿毒的食物;避免酸、干、硬、粗糙食物。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2.3.4 功能锻炼
进行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训练, 可维持面肌的运动功能, 恢复和增强面肌肌力,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协调功能的恢复[6]。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如对着镜子做皱额、闭眼、鼓腮、吹口哨、露齿等运动。嘱患者避免冷水洗脸,可作面部热敷,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天2-3次,以改善血液循环。按摩患侧面部,可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3.2.3.5 生活起居
嘱患者充分休息,防止疲劳过度,避免用冷水洗脸, 防止感冒, 适当体育锻炼, 增强机体免疫力。
4 小结
采用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减轻神经水肿,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使受损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健康,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以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而深受患者欢迎,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