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谢荣会 三甲
谢荣会 医师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针灸科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4751人已读

针灸施术于人体经络穴位, 通过对经络穴位的不同刺激, 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 达到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双向调节[1]。从目前国内报道来看, 针灸, 推拿等中医药疗法被广泛的应用到运动领域, 防治运动疲劳, 运动性疾病以及急慢性运动损伤疾病[ 2-3]。本文旨在研究针灸在运动领域内的应用及针灸治疗对运动人体的作用原理, 为运动与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针灸提高运动能力

激烈运动之后, 由于能量物质的消耗, 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致使运动能力下降, 研究表明[4] 通过刺激经穴的方法, 疏通经络系统, 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 使内环境达到平衡, 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 促进能量物质的恢复和补充, 促进疲劳的消除, 提高运动能力。

1.1 针灸效应与运动能力

在激烈的比赛前, 针刺可调整突发性不良赛前状态,见效快且效果良好[5]。这主要是由于经络“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是人体内部环境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交连的信息通道。通过兴奋经络的各种手段如针灸、药物经络导入等来调动经络系统的功能, 提高运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主要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通过振动调节机制产生广泛的影响, 促进机体通过高的竞技应激状态和疲劳状态、伤病状态恢复正常, 而另一方面则是促进机体对高强度运动做功状态的适应。在比赛及训练过程中, 研究证实通过音频脉冲调制波刺激穴位大椎、命门、足三里、承山[6], 观察穴位电刺激对运动员的30m跑、站立式跳远、Cybex 等动测试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穴位电刺激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及最大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平均功率的生物力学指标。这就证实穴位电刺激的方法可增强运动员快速力量。其可能机理为[7] : 穴位电刺激方法通过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募集大量的骨骼肌运动单元、增强骨骼肌, 伸肌和屈肌的最大肌力, 提高骨骼肌运动功率来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比赛及训练后, 穴位刺激疗法能加快运动后血尿素的清除速率[8] , 从而加快大强度速度耐力训练课后的疲劳消除和机能水平的恢复。在运动后恢复期, 针刺双侧内关穴[9]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机理[10]可能与针刺内关穴可引起血浆ANF水平降低[11],提高心率与心脏的舒张机能的加速恢复, 从而促进运动后的心脏疲劳的恢复。艾灸神阙穴、足三里穴[12],点压肾俞、照海穴[13]可以明显降低运动员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CK)的活性,同时使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保持相对稳定。结果提示灸法可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减轻运动性疲劳。

针刺三阴交穴[14]能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提高女性运动员的运动耐力, 使运动女性运动员Hb和Hct增加, 血清T、T /C 显著提高、血清C明显降低。表明针刺三阴交穴能纠正神经- 内分泌- 免疫系统失调, 对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1.2 针灸与自由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自由基可引发机体过氧化反应, 导致生物膜损伤、生物分子交联等一系列生理、生化紊乱。人体运动实验显示, 长时间有氧运动至力竭可使机体自由基增加, 消除能力下降, 以致自由基积累, 产生疲劳。

在针灸减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发现, 点压肾俞、照海穴[15]通过减少人体运动时自由基的产生, 减轻因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因而维持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同时动物研究显示, 电针双侧“肾俞”, 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病理变化减轻, 运动能力加强, 疲劳延缓。这可能与电针可对自由基的生成、积累产生抑制, 加强抗过氧化能力, 保护巯基免受自由基攻击, 有效抑制线粒体内游离C a2+ 外流, 提高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有关。这也可能是刺激“肾俞” 产生平衡阴阳、益精补肾的作用机制之一[16]

1.3 针灸与血睾酮

睾酮(雄性激素) 是人体重要的內分泌激素, 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 易使运动员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常常影响到激素自身的分泌节律以及同化激素和异化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呈现血睾酮(T) 水平下降, 进而导致体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国外学者称之为“内分泌疲劳”。因此, 运动员过渡训练所致血睾酮水平下降倍受运动医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研究发现, 针灸对运动性低血睾酮有很好的纠正作用[17- 19], 其优势在于: [1]针灸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和睾丸Leyd ig细胞分泌睾酮, 提高血清睾酮水平。[2]针灸有纠正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的作用, 主要调节“下丘脑- 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两个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和失衡, 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或诱导体内调节系统的作用, 协助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 使异常功能趋向正常化[20、21]。如: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风府、关元、肾俞等穴通过对下丘脑- 垂体- 性腺/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 从而提高人体唾液T和血浆T的水平,其中唾液T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并在刺激后2h达到高峰; 而针刺风府穴对升高人体血浆T 的作用最明显、关元次之、肾俞较弱[22]。[3]艾灸具有温阳壮骨扶正, 提高性激素, 降低尿素氮、肌酐, 提高免疫功能, 调节提高微量元素, 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等作用【23】。[4]针灸治疗方法不涉及兴奋剂物质的摄入, 对人体无明显伤害, 且不违反“反兴奋剂条例”, 是治疗运动性低血睾酮较为适宜的方法之一。

1.4 针灸与运动免疫

大强度运动训练导致机体免疫机能降低和自由基代谢失衡, 被认为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诸因素之一。点压肾俞、照海可提高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及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24]。研究表明, 实验后点穴组RBC - C3bR花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RBC - IC 花环率显著降低, 说明点压肾俞穴、照海穴能增强RBC - C3bR 的活性,改善因运动应激被抑制的红细胞免疫机能。

2 针灸与运动创伤

临床针刺手法常见类型有毫针刺、火针、毛刺、齐刺[25]、透刺[26]、扬刺、天应穴埋针等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如: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27], 肱骨内上髁炎、胸胁屏伤、股四头肌损伤[28]、髌下脂肪垫损伤[29]、内侧副韧带损伤、慢性跟腱炎[30]等。其机理初步研究显示: 在中枢, 针刺肢体__的学位可对生理状态下的大脑功能产生调节作用[31]; 在局部, 针刺后M g- ATP酶(基酶), Na, K - ATP酶活性增加[32], 能够修复细胞内钙离子的正常代谢[33], 从而修复超微结构的损伤变化, 达到治疗人体运动所致的肌肉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目的。

2.1 针刺与运动创伤

软组织损伤多为药物一时难以到达之处, 而针刺按摩[34]则可达到“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目的。针灸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乒乓球运动员桡骨茎突等各型腱鞘炎[35], 毫针刺五腧穴和络穴, 局部禁针, 同时中药药酒配合手法推拿,均得到及时恢复。临床采用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6], 选取踝关节内外侧寻找压痛点和损伤点, 配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等穴, 一般每次痛点加穴位共选3~5个。火针集针、热于一体, 刺激患肢经穴, 疏通经络, 加速患部血液运行, 改善微循环; 同时放出积液, 促进炎症吸收,治疗次数少, 而提高疗效。髌腱损伤[37]好发于田径的跳类、羽毛球、篮球、排球、武术、举重、足球等运动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临床采用在髌骨上缘以上约5- 150px取进针点, 浮针[38]留在浅筋膜层, 该类刺法类似于《灵枢官针》所说的刺浮痹皮肤 的毛刺, 是使针作用在皮下表浅的位置, 有效率94.6%; 也可采用阿是穴为主, 平刺或围刺亦可收到较好效果。后溪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39], 有报道采用透天凉手法针刺后溪穴痊愈率83%, 显效率11%,总有效率94%。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举重, 跨栏, 投掷及体操运动员中多见, 约60%的病人有抬举重物或剧烈运动的外伤史, 采用针刺等非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40]

2.2 艾灸与运动创伤

艾灸疗法的实质是一种辐射作用, 艾条在燃烧的过程中辐射出的近红外线, 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 可直接作用到人体的较深部位, 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 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 引起主动脉性充血, 改善血液循环, 降低神经兴奋, 具有镇痛作用。临床常用的有温针灸, 隔姜灸等。温针灸[41]有报道治疗背肌筋膜炎, 穴取风门、肺俞、曲垣、秉风、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 可明显改善背部酸痛、压痛, 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症状。隔姜灸是针灸科常用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之一, 临床运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2、43],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44],通过在局部施以隔姜灸法, 直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作用, 加强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取得较好的疗效。

3 针灸与运动性疾病

目前, 随着高原比赛增多, 高原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世居平原的运动员来高原比赛或训练, 常常出现急性高原反应, 针刺膻中、气海穴[45]不仅使宗气充沛, 而且能使五脏之气旺盛, 双向调节, 心、肺、脑功能复常, 高原反应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疗效极为显著。耐力性运动由于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 极易导致机体血红蛋白下降, 引起运动性贫血, 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成绩。艾灸、中药并用之法治疗1周后, 周运动量虽然明显大于治疗前, 但血红蛋白含量仍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提示灸药结合治疗能够较快地提高机体血红蛋白含量, 对运动性贫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6]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谢荣会
谢荣会 医师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