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死率、致残率高,患者中风后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诊断和抢救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明显上升,在我国,约有80 %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其中,偏瘫发生率最高,在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对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9年1月~ 2009年12 月应用针灸治疗各类中风偏瘫,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病例全部来源于我院住院患者,共82 例。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康复组两组。( 1)针灸组( 常规西医药物结合针灸治疗)41例,男29例,女12例; 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6岁;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6例; 脑梗死38例,脑出血3例,合并有高血压28例,高血脂1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7例。(2)康复组( 常规西医药物结合其他康复治疗) 41例,男32例,女9例; 年龄46~74岁,平均59.2岁; 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14例; 脑梗死37例,脑出血4例。合并有高血压22例,高血脂16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治疗方法: (1) 针灸组: 头针以健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百会、四神聪,失语者配用语言区。体针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操作方法: 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5 d 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 ~ 5 d。随症加减: 中枢性面瘫加下关、颊车、地仓、迎香; 舌强语謇加廉泉、哑门: 流涎加承浆、廉泉。①软瘫期: 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取手足
阳明经腧穴为主,每次选取针刺穴位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 0.30 mm ×40 mm 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周日休息养针,同时辅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时间15 min。针刺结束30 min后即参加现代康复训练。②痉挛期: 以头针治疗为主,为防止在痉挛期针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痉挛,故只选取头针治疗。针刺时选取运动区( 即顶颞前斜线) 和足运感区( 即头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各旁开25px,向后延3 cm 长,平行于正中线) ,采用沿线透刺,针体与皮肤呈30°角,针刺后捻转,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日休息。③恢复期: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整针刺量的大小及进针深度,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2)康复组: 常规西医药物结合其他康复治疗,如: 按摩、肢体功能训练等。两组患者治疗5周后进行疗效统计。
2. 疗效判定标准: 参见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 100%,病残程度0 级; 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 90%,病残程度1 ~ 3 级; 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 45%; 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左右; 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 %) = ( 进步+ 显著进步+ 基本治愈) /总例数; 显著有效率( %) = ( 显著进步+基本治愈) /总例数。
结果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皆有明显改善,说明针灸组与康复组均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患肢运动功能,而针灸组又明显优于康复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 基本治愈 | 显著进步 | 进步 | 无变化 | 恶化 | 总有效率( %) |
康复组 | 2 | 8 | 25 | 7 | 0 | 83.3 |
针灸组 | 3 | 11 | 24 | 4 | 0 | 90.4 |
典型病例: 患者,男,62 岁,退休工人。2010 年11 月22 由我院急诊收住神经内科病区。患者3 h前进食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障碍,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以下肢为著,大小便失禁,伴口齿不清,流涎,伸舌略偏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行头颅CT 确诊为“脑梗死”。(1) 诊断: 中风。(2) 治法: 醒脑开窍,舒经通络,调和气血。(3) 选穴: 健侧运动区上部、中部、下部、人中、地仓、颊车、患侧臂臑、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4) 操作方法: 运动区上部、中部、下部: 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肌层,快速捻转,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时间1 ~ 2 min,静留针10 min 再重复捻转1 ~ 2 min,即可起针。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2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旋转360°,让肌纤维缠绕针身,然后作雀啄泻法10 余次,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地仓: 斜刺0.5 寸,行捻转泻法1 ~ 3 min。颊车: 斜刺0.5 寸,行捻转泻法,以腮部酸胀为佳。臂臑、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 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次选取1 对腧穴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使相关肌群出现轻度节律性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 次,周日休息。
讨论
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卒中均可引起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异常,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进而出现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证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风偏瘫患者经积极抢救,一旦病情稳定后,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应及早介入针灸治疗。针对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三里可以明显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灌注量及血管弹性。内关不仅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增加脑灌注量,针刺以上二穴能起到促进脑组织代谢,增强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针灸早期介入加快了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的恢复。“治痿独取阳明”,故针灸选穴中应首选阳明经穴。《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说明“血菀于上”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而头部是气血汇聚之处,也是偏瘫疾病所发生的部位,头皮针作用于局部经络,刺激冲动可以通过神经传导,直接作用于受损区域大脑皮层,改善受损区域脑细胞供氧,从而加快组织修复。故取近头部运动区熄风清脑; 取臂臑、曲池、内关、合谷治疗上肢偏瘫; 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可用于下肢瘫及足瘫; 地仓、颊车以改善口舌症状,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头部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神经细胞恢复运动机能,局部取穴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3]。
值得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偏瘫患者的取穴与用针方法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的轻重缓急等辨证施用,注意选穴适宜、手法轻柔,体位舒适,并注意观察留针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要及时调整针刺深度及角度,或立即起针。综上所述,
针灸疗法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为中风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