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左志贵 三甲
左志贵 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

9299人已读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急腹症,最早的报道见于十六世纪后半叶,作为一个单独的病症直到1935年才得到阐述 。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果延误诊断及治疗会导致全小肠坏死,病情非常严重,死亡率很高。随着临床饮食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认识家属及临床检查手段的进步,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并不困难。

一.流行病学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及其分支内。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仅为5-6%,这是因为大肠经肾静脉、脾静脉及半奇静脉与体循环间存在侧支循环。MVT的发病率约占肠系膜血管阻塞疾病的10-25%,约占住院病人的0.01-0.17%。因为不典型的MVT被忽视,还有一些患者直到死后亦未作出诊断。

MV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文献中报告最小为出生后4天,最大为89岁,平均47岁,好发年龄30~60岁,文献对其好发性别报告差异很大,一般认为男性略多于女性。

二.病因学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动力学异常,前凝血状态和血管壁损伤有关。根据其诱因的有无分为两类,即继发性MVT和原发性MVT。继发性MVT有多种诱因,包括血栓性静脉炎、内脏炎性疾病、腹部术后、肝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心脏病、充血性脾肿大、口服避孕药、血液学疾病、便秘糖尿病、创伤、宫外孕、减压性疾病,由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等。找不到诱因的MVT叫做原发性MVT,估计占MVT患者的25-55%。而许多原发性MVT过去曾有深静脉炎或迁延性静脉炎病史,所以是全身静脉炎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患者血液中抗凝血酶元Ⅲ缺乏,凝血酶元数值明显高于正常。自1980年以来,许多文献报告原发性MVT患者血液中因子C和因子S缺乏,以致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AT-Ⅲ,FC和FS的缺乏可能是遗传性的。

三.临床表现

MV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①腹痛。往往是间断或持续性的难以定位的腹部绞痛,与体检发现不成比例,且难以用解痉或镇痛药缓解。②恶心呕吐是经常伴随的症状。③呕血或便血,黑便。④发热及腹膜炎为中晚期表现,一旦出现,提示有肠坏死的可能。⑤其他症状:晚期可出现酸中毒、贫血、休克。查体可有腹胀,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发生系膜或肠梗塞时可伴腹水征。

四.辅助检查

①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往往提示患者高凝状态机血栓形成。

②腹穿:如果出现肠管坏死则可穿刺出血性液

③B超:可见肠系膜静脉内血栓,肠壁增厚等表现,但因肠气影响对静脉的观察,对SMVT诊断价值不大。

④胃肠造影:造影剂在小肠通过困难,并可见小肠扩张,有的可见肠壁水肿的征象——“指痕征”。

⑤CT检查:是目前可用于急腹症诊断的最有价值的工具。敏感性达80%。可证实血栓栓子和小肠的异常节段,平扫中可见栓子影像轻度增强,肠气肿症,系膜和门静脉气体。其他特异性发现包括:肠壁增厚并持续增强,肠系膜上静脉扩张,静脉腔充盈缺损,清晰的静脉壁并有一密度增强环,增厚的系膜内的侧支血管扩张。

⑥血管造影:可得到最直接的证据,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方法。表现为:A造影剂反流入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痉挛远端动脉弓不甚清晰,但SMA内无血栓;B动脉相延长;C肠壁特征性增厚。

五.诊断

MVT多呈亚急性起病,又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特异性诊断方法是肠系膜上静脉造影,与栓塞静脉伴行的动脉通畅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术中如发现下列情况可诊断为MVT:(1)受累的小肠及系膜为红色梗塞;(2)大的肠系膜动脉搏动存在及小动脉未闭塞;(3)病变肠系膜静脉内有血栓存在,切开时有血栓自静脉内溢出。肠系膜上血管血栓形成继发于肝硬变,新生物或手术损伤,起始于梗阻部位,并向周围蔓延;而继发于高凝状态的血栓表现为在小血管开始发展至大的血管干,当周围弓形血管和直小血管受累或侧支循环不足时才发生肠梗塞。

六.治疗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前一般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补液,纠正脱水,有酸中毒者给予纠正,对贫血休克者应给予输血抗休克治疗,因肠缺血坏死往往出现肠粘膜屏障的破坏,所以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手术治疗

早在1895年Elliot报告了首例可能因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梗塞病人行肠切除后康复,目前肠切除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何确定切除肠段及系膜范围,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方法,有人主张切除范围距坏死肠管上下各15-30cm,有人用Dopplar超声来判定小肠的活力,以决定切除范围;还有人用术中荧光素显示法来判别小肠活力,发现比前者更精确。近年来许多作者强调行第2次手术探查的必要性,文献报告第2次探查应在术后24-48小时进行为好。Levy等认为以下情况时应做第二次探查:(1)第一次手术时发现受累的肠段与正常肠段间无明显界限;(2)广泛小肠缺血改变,无明显坏死区;(3)虽切除病变小肠,但剩余的小肠有可疑区;(4)确切的肠缺血类型不清,术后造影确定MVT者。此外还可以行肠切除后双口外置造瘘,以观察剩余肠段的变化。

1953年Fontaine首次成功进行了SMV血栓切除。但单纯血栓切除很少成功,因为只移除位于大静脉干的栓子,而没有去除缺血肠管的小静脉梗阻,而且其先决条件仍是早期诊断,在肠管坏死前即行手术干预。

肠坏死照片.jpg

2、介入治疗

在无系膜或肠梗塞时,如MVT的诊断能及早确定,可经颈静脉或经皮置管从闭塞血管注入尿激酶4000UI/min,或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0.1mg/min ;近年来有人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治疗MVT,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如果对肠梗塞有任何怀疑或存在循环不稳定,则手术治疗仍是最佳选择。

3、术后抗凝治疗

1950年Murray 最先使用肝素以改善因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而行切除的病人的生存。现在多数人主张肠切除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尤其是原发MVT能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抗凝治疗越早越好,有人主张术中一经确诊,便开始用药。对有遗传性疾患,血液长期高凝状态者应长期抗凝治疗。

七.预后

MVT肠切除后复发率为20~30%,且60%复发位于吻合口处,用抗凝剂可使复发率由30%降至14%。有20-60%的病人于肠切除术后出现慢性短肠综合征的表现。影响MVT患者预后的因素有3个:患者年龄,有无相关疾病及性质,系膜及肠梗塞病人手术时间。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警惕,及时行肠系膜上静脉造影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简介

1645587671108629.jpg

左志贵(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左志贵,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结直肠肛门外科副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获外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在全国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培训,2014年接受腹腔镜高级技术培训,2015-2016受浙江省政府派遣赴美国Cleveland Clinic研修结直肠肛门外科,2017年荣获浙江省医师协会优秀青年肛肠医师光荣称号,2019年获浙江省医师年会优秀论文奖(全浙江省2名),2020年积极参加新冠抗疫荣获抗疫卫士光荣称号,2021年被评为建党百年优秀共产党员,温州市551”工程高层次人才主持浙江省自然、浙江省卫委及温州市科技局科研项目5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中华论文10篇。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Scientific reports、《医学研究杂志》及《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特约审稿专家,参编医学专著5。擅长结直肠癌的微创及联合脏器切除等疑难手术,对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有深入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括约肌间入路taTME手术对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提出了TEM-TAMIS-taTME个性化无障碍保肛理念,实现零距离保肛,在临床上将单孔腔镜技术熟练应用于结直肠外科,使结直肠癌手术在肿瘤根治基础上更微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全面熟练应用电子结肠镜行息肉切除,异物取出,吻合口狭窄治疗,对结直肠穿孔、肠扭转及肠梗阻等结直肠外科危急重症的临床治疗策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巨结肠型便秘、炎症性肠病、直肠阴道瘘、直肠尿道瘘等等结直肠肛门外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具有的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重度痔疮、肛瘘、直肠脱垂、藏毛囊肿、坐骨结节囊肿、化脓性汗腺炎等肛门直肠良性疾病采用微创治疗

主要社会任职包括: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胃肠肿瘤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肛肠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研究会肿瘤防治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二学术部常务委员;中国NOSES联盟浙江分会青委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温州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温州市医学会肛肠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左志贵
左志贵 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结直肠肛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