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
好发人群
1. 性别年龄:痛风好发于男性,绝大多数患者在40-55岁左右。
2. 饮食因素:高嘌呤饮食过多的人群易患痛风,如喜欢饮食海鲜、动物内脏者。
3. 家族遗传:原发性痛风有10%-25%有痛风性家族史。家族中有痛风史的人,患痛风的可能性大。
痛风好发于中青年男性,高嘌呤饮食容易得痛风。预防痛风首先要忌口,应对海鲜、啤酒严格说不。动物内脏、浓肉汤等也尽量不吃。应该多喝苏打水,鼓励低脂饮食,尤其是脱脂奶和植物蛋白及樱桃等(樱桃的作用已被研究所证实)。保持合适体重。
临床表现
按照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 急性期
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
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踝、膝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
痛风最常见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就是俗称的大脚趾。
2. 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
3. 慢性期
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肿痛、强直、畸形,甚至骨折。
4. 肾脏病变 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患者在痛风病程中出现肾脏症状。
治疗
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1)秋水仙碱:大部分患者于用药后24小时内疼痛可明显缓解。
(2)非甾类抗炎药:通常开始使用足量,症状缓解后减量。
(3)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秋水仙碱和非甾类抗炎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2. 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 旨在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
(1)促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等
(2)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
3. 肾脏病变的治疗 除积极控制血尿酸水平外,碱化尿液,多饮多尿,十分重要。
预防
(1)饮食控制:应采用低热能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保持理想体重。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
(2)避免诱因: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小贴士:痛风患者的饮食控制非常关键,那么除了海鲜啤酒,还要注意哪些食物呢?下面一张表格可是经过临床研究多方论证由美国风湿协会所制定的哦,对痛风患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是浦少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