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封闭针”有啥用,到底是好是坏呢
封闭的前世今生
“封闭针”是对我们普罗大众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很多人一听打封闭,就敬而远之。但几乎所有的著名运动员都打过所谓的“封闭针”,这次2022中国女足亚洲杯决赛,队内头号球星王霜据说就是打了“封闭针”上场的,为球队夺冠贡献了自己的所有力量。那么“封闭针”到底是什么,它对人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现在医生普遍所说的“打一针”,就是以前的“打封闭”吗?
显然不是。
传统意义上的打封闭,就是在局部疼痛部位打一针含糖皮质激素和局麻药的混合液,起到消炎和镇痛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症状。这里要注意到两点,一是“局部疼痛部位”,二是“激素”。人们害怕的其实是激素的副作用。因为糖皮质激素的滥用会引起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上升等副作用。特别是骨质疏松,使所有老百姓谈虎色变。那么现在医院内的打一针,特别是疼痛科的打一针,真的就是上面所说的“打封闭”吗。
当然不是!
其实现在所谓的“打一针”,和以前所说的“打封闭”有本质的不同!
第一,现在的“打一针”,再也不是在“局部疼痛部位”简单的打个“封闭”。而是根据患者病情,对因治疗,即找到患者的病根,进行阻滞治疗。譬如,椎间盘突出会引起腰臀部直至大腿小腿的放射性疼痛,这时,疼痛部位非常广泛,医生显然不能简单的从腰打到腿,而是会找到腰部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直接将药水注射到腰椎内的突出部位,使受压迫的神经消炎消肿,从而达到缓解和消除疼痛的目的。
第二,现在的“打一针”,很多情况是包含激素的,因为激素可以起到消炎镇痛作用。但现在每次注射使用激素的量要远远少于以前“打封闭”时代的量。因为现在有很多可视化技术,如超声引导技术、X线透视引导技术、CT引导技术,可以使穿刺针很容易地到达疾病病因所在部位,因而只需要少量的激素就能达到以往不能达到的效果。继续以椎间盘突出为例,如果患者因为高龄、其他严重疾病等等情况不适合手术,那在X线透视下将穿刺针穿刺到椎间盘突出部位,只需要打以往1/4的激素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消炎镇痛作用。再譬如膝关节炎、髋关节坏死、腱鞘炎等,很多情况下不能手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局部穿刺注射少量激素,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我们经常说,一个疗程3-5次注射治疗,这个疗程内注射的药物是不会引起骨质疏松的。
第三,现在的“打一针”,也不是仅仅注射激素和局麻药,而是有多种注射方案。还是以椎间盘突出为例,医生可以将针穿刺到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注射胶原酶,从而达到消除突出解除疼痛的作用。又譬如髋关节坏死或是膝关节炎,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精准穿刺到关节腔,然后注入富血小板血浆(PRP),达到促进软骨再生和消炎镇痛作用。
其实,虽然现在医生和患者都很忌讳“打封闭”这个名词,甚至有医生经常会纠正患者说,现在不是“打封闭”,是“神经阻滞”,或是“微创治疗”。但谁也不可否认,现在的“打一针”也好、 “神经阻滞”也好、“微创治疗”也好,其实都是“打封闭”的传承。而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打封闭”的优点、避免“打封闭”的缺点,正是医生所要考虑的问题。而作为患者,也不要听到“打一针”或者“打封闭”就如同听到猛禽野兽一样害怕,因为现在所谓的“打封闭”经过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远远不是以前面目可憎的样子,只要在正规医院进行的类似治疗,都能保证很好的安全性。
有人说,浦医生你说了这么多,那为什么感觉“打封闭”还时时萦绕在耳边,而且还是很可怕的样子。其实,“打封闭”这个名词为什么能有那么长久的生命力,一是因为朗朗上口,非常形象。二也是因为其治疗的有效性。现在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生的探索,在保留“打封闭”有效性的基础上,已经大大减少了它的副作用。一直以来口口相传的“打封闭”,已经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基础研究的推进,达到了更好的作用和更少的副作用,很多情况下可以使患者免除手术之苦。如果以后人们听到“打封闭”,再也不是眉头一皱了,那就是医学和科普的一大成果。到时,继续把“打一针”或者“神经阻滞”喊成“打封闭”,又有何不可呢。
本文是浦少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