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问:什么是胃肠粘膜下肿物、间质瘤、平滑肌瘤?
随着内镜诊疗水平的提高及国民内镜筛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被早期发现。许多患者在内镜检查结束后,会被医生告知消化道内有隆起性病变,内镜照片上看上去圆圆的、鼓鼓的即胃肠粘膜下肿物。那么到底什么是粘膜下肿物?是不是恶性的?需不需要切除呢?
消化道管壁通常分五层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顾名思义,粘膜下肿物指的是位于粘膜层以下的病变,包括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血管瘤等多种类型,大多数为良性病变。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恶性肿瘤的一种。GIST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发生率是不一样的,大约60~70%起源于胃腔,20~30%起源于小肠,5%起源于大肠,另有约5%起源于特殊的少见部位。GIST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肿瘤的位置及大小有关,通常肿瘤较小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较大的病变可引起腹痛或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贫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疲劳及其他胃肠道不适,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腹腔内出血或穿孔。
GIST大多呈膨胀生长,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依据其在组织内的生长方式可分为:壁内型、腔内型、腔外型与腔内腔外型。临床上,对于内镜发现的GIST,需进一步行CT或超声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灶大小、起源层次及是否存在恶性征象,但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CD117和DOG1)的结果。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核分裂相有关,依据其恶性危险度大小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据统计,确诊的GIST中约有10~30%属于高危,而70~90%属于低危、中危。通常直径小于2cm的GIST恶性程度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定期进行超声内镜随访;如果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存在危险因素,比如边界不规则、合并溃疡、回声不均匀等,则需尽早行切除。大于2cm的GIST建议行切除治疗,临床上依据病灶的大小及腔内、腔外生长类型,可采取内镜(胃镜、肠镜)下切除、腹腔镜切除或手术切除。对于不能切除的恶性间质瘤,或切除风险较大并可能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可口服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GIST不同于胃癌、肠癌等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一般可使50%以上的恶性GIST取得明显疗效,并且其毒副作用较低,绝大部分患者均可耐受。
综上所述,GIST虽然属于一种恶性肿瘤,但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GIST恶性程度不一,治疗方案亦不相同,但令人庆幸的是GIST的治疗是十分有效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规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使绝大部分患者获得令人满意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平滑肌瘤是胃肠道粘膜下肿物较多见的另一种类型,是起源于胃肠道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食管是胃肠道平滑肌瘤的好发部位,平滑肌瘤占所有食管良性肿瘤的90%以上。内镜检查时可以观察到肿瘤呈半球形或球形隆起,表面黏膜紧张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顶部有时可出现缺血坏死性溃疡,单纯内镜或超声内镜不易明确诊断其病理类型,常需要病理学检查证实。与GIST相似,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病灶的部位和大小有关,通常直径<2厘米的平滑肌瘤无任何临床症状,较大的病灶可表现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出血为最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内镜对于局灶性的平滑肌瘤、低危GIST难以有效鉴别,因此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直径大于2cm的平滑肌瘤,建议切除治疗。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王伟主治医师共同撰写本文)
本文是胡良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