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颌面部肿物解析——神经纤维瘤
疾病概述:神经纤维瘤是来源于神经组织(神经外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和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周围神经的神经干、神经支或神经末梢等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神经纤维瘤常来自第V或第Ⅶ对脑神经,位于面、颞、眼、颈、舌、腭等处。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少年,肿瘤生长缓慢,口腔内较少见。神经纤维瘤主要有3种表现:①皮肤上的色素斑。呈棕色或灰黑色,大小不一,小点状或片状。②皮肤内的多发性瘤结节。可沿皮下神经分布,呈念珠状,质较硬,如来源于感觉神经,可有明显触痛。③丛状生长。肿瘤沿着神经分布的区域内,范围弥漫,周界不清,有时有结缔组织呈异样增生,皮肤松弛或折叠下垂,使眉、眼、鼻、唇移位,变形,造成明显畸形。质地柔软,血运丰富,但一般不能压缩。肿瘤除了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还可向深部肌肉、骨骼等组织扩展,引起畸形。枕部神经纤维瘤可伴有先天性枕骨缺损。
神经纤维瘤分单发和多发两种,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有遗产倾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国内外调查,有家族史者可达70%以上。对患者的家庭,特别是直系家属最好进行全身性检查,才能确定是否有家族史。凡皮肤上有大于1.5cm的咖啡色或棕色斑块,5~6个以上时即可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无包膜,质地韧,切面呈灰白色。由周围神经的所有成分共同增生和混合组成,包括轴索、神经鞘细胞、纤维母细胞、神经束衣细胞。
诊断要点:
1,神经纤维瘤具有皮肤上的色素斑、皮肤内的多发性瘤结节和丛状生长等典型特征,有三种表现之一即应考虑本病。
2,皮肤上有5~6个以上,大于1.5cm的咖啡色或棕色斑块,即可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
3,影像学检查:多为大小不一的软组织增生或肿块,位于颈动脉间隙的神经纤维瘤可呈梭形。
(1)B超:病变常为中等或暗淡光点,弥漫性病变多境界不清。
(2)CT:病变内部的组织体液含量较高,某些区域可含脂肪,故部分CT值可接近水,病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晰。神经纤维瘤病CT上可显示有颅骨缺损和脊柱发育异常。增强CT上,病变可有不均匀强化的表现。
(3)MRI: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但在饱含脂肪的区域可见高信号区。T2加权像为高和中信号混合,病变信号多欠均匀。Gd-DTPA注入后,病变有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单纯色素斑神经纤维瘤应与斑痣鉴别:丛状神经纤维瘤因质软、不定形、界限不清,应与淋巴管瘤相鉴别。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
治疗要点:对小而局限的肿瘤可一次性切除;如肿瘤范围大,侵犯重要器官,彻底切除困难时,亦可部分切除以改善畸形及部分功能。对于手术造成的大面积组织缺损,应行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