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飞 三甲
李飞 主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 消化科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时机和结局、以及预防

1402人已读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1.血液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2.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Ⅰ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

3.性传播: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备注: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二、感染时机和结局

1.婴幼儿时期感染: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2.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大部分可自发清除HBV( 约90%~ 95%) ,少数( 约5%~ 10%)发展为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三、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2.接种方式: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越早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李飞
李飞 主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 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