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脚后跟常会痛?
老年人有时行走过长、站立过久脚后跟就会出现疼痛,休息时减轻,有时刚站起来特别痛,一下子不敢走路。上述这些症状可能是足跟痛的表现,足跟痛是较常见的疾病,是多种慢性疾病所致的疼痛,是足跟部位非特异性疼痛性疾病的总称。
足跟痛的常见病因有:足底筋膜炎、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跟腱止点炎、跟后滑囊炎、跟骨骨刺等。
1
症状
跟痛症大多一侧发病,也有两侧同时发病者。这个部位的疼痛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个是位于此的跖腱膜,另一个是跟骨前结节部位的滑囊炎、脂肪垫等。前者跟足底受牵拉时的疼痛更有关系,而后者主要是足跟部局部触地时的疼痛。
特征性症状:清晨下床时疼痛最为明显,称为“始动痛”。
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缓解。
夜间不痛,如有夜间疼痛就应当与肿瘤、结核或其他病变相鉴别。跟部表面无红肿,在跟骨内侧结节处可有限局性压痛。
足底退行性改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80%。足底退行性改变又叫足底筋膜炎。所以常说的足底筋膜“炎”不是炎症。
除了身体上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运动时所穿运动鞋前翘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足落地时,鞋头的翘起会给紧张的筋膜额外的张力。
2
足跟痛的治疗
1)减少走路,适当休息;2)穿软底厚底的运动鞋,尤其是带有气垫的质量好的鞋; 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4)长期坚持足部锻炼能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及弹性;
足跟痛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冲击波治疗、中药外洗、局部封闭、矫形或保护鞋垫、口服消炎止痛药物,配合中药治疗等。
冲击波: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能穿透足底肌层,直达足底筋膜,使炎症处发生微损伤后再修复,促进组织再生,能有效缓解疼痛。
局部封闭:对于足跟纤维脂肪垫炎的情况最好不采用,因为它会加重足底脂肪垫的萎缩、变性。
中药外洗:中草药熏蒸浸泡患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
3
康复训练
①足底筋膜的牵拉训练:
坐在椅子上,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向后牵拉,直到感觉足底牵开感到舒服,维持该姿势约20-3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该动作6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组训练。
②毛巾牵拉训练:
坐在床上,将患腿伸直。将一块毛巾套在你的脚上,往身体方向牵拉足部,保持膝关节伸直,能够感觉小腿后方有牵拉感,整个足底被充分牵开。保持该动作20-30秒,然后放松,重复3次,每天进行3组训练。整个牵拉过程要轻要慢,避免发生疼痛。③站立小腿三头肌牵拉训练:
面墙站立,将患腿尽量向后伸,双臂前举扶墙至肩水平。前腿膝盖稍弯曲,身体前倾。过程中保持后腿伸直,脚跟尽量不离地。当感到小腿后有牵拉感时,维持20-30秒钟。当没有紧张牵拉感时,可以增加前倾程度,直到小腿后紧张感出现为止。每3-5组,每组3次。
④滚球训练:
使用皮球作为辅助。练习时患脚赤脚踩在皮球上,前后来回滚动,动作要慢,让足底充分舒展。每次5分钟,然后放松,重复3次,每天进行3组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踩下去的力量,加强训练难度。
小结:需要注意的是,当脚跟出现红肿、发热,且越走越疼,或者疼痛部位不只脚底时,可能是创伤、运动过度等引发软组织急性发炎或尿酸高引起的急性炎症,不宜再自行伸展锻炼,应及时就医。
本文是叶庭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