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是怎么回事?如何诊治?怎样合理选择降血压药?
高血压是常见病症。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血压会有不同程度升高。此外,遗传、气候、海拔、精神因素等对血压也有影响,且在一天中血压常有明显波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40岁以下血压不会超过120/80mmHg;40~50岁不会超过125/85mmHg;50~60岁不超过130/85 mmHg;60岁以上不超过135/90 mmHg。如果血压长时间持续高于以上值,则视为高血压病。高血压早期一般没有症状,多于体检或无意间发现。长期高血压可损害血管及心肾等脏器,导致冠心病、中风、肾功能不全、心衰等。
不少个体(尤其是在50岁以上)表现出轻、或中度的高血压,但找不出原因,对此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相反,难以用药物控制的高血压、年轻人重度高血压等,其体内则很可能存在着导致血压异常升高的因素,若将其去除,血压就能恢复正常,对这种具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应就诊于心血管内科,给予口服降压药治“标”;后者则需在泌尿外科、通过手术等方式治“本”。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那么,什么是肾动脉狭窄?如何诊治?发现高血压时应该去医院作哪些检查?继发性高血压有哪些常见原因?怎么合理选择降血压药物?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30多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解,使患友能成为解决自身困惑的专家。
一、血压是如何自我调节的,哪些因素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强度、血容量和血管壁的张力。在人体内,肾脏和肾上腺在影响和调节血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的正常“作用”出现了失误,就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肾脏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与调节血压
1. 肾内有感应血压的装置--“球旁器”,当血压降低时,球旁器能分泌肾素,肾素在血液内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最终通过提高血管壁张力和增加血容量等使血压上升,以此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倘若“球旁器”感应的血压“降低”是个假象,如“肾动脉狭窄”,“球旁器”就会错误地分泌过多的肾素,从而导致血压异常升高。

2. 肾脏的重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和盐份,当肾脏功能减退、甚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体内则会发生钠水潴留,进而血容量↑→高血压。
肾上腺对血压的调节与影响:
肾上腺好比是一个盘桃(蟠桃),中心的核叫“肾上腺髓质”,核外的果肉叫“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是位于肾脏内上方的一对内分泌腺,约为人体的耳垂大小。其实,肾上腺与肾并无本质关联,就像人坐在凳子上一样,人与凳子没有必然联系。
1. 肾上腺皮质:能分泌3种激素,其中对血压影响最大的是“醛固酮”,后者具有“保钠、保水”的作用,“保钠保水”使血容量↑。如果肾上腺皮质分泌物醛固酮过多(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则→ 高血压。

2. 髓质:肾上腺髓质是由“嗜铬细胞”组成,后者能分泌使收缩血管+心跳加强、加快的“儿茶酚胺”。如果髓质功能过强(嗜铬细胞瘤),则→儿茶酚胺↑→ 高血压。
二、肾动脉狭窄
1. 什么是肾动脉
血液从腹主动脉经“肾动脉”流入肾脏,这些血液一方面营养肾脏、再者在流经“肾小球”(好比是一个“筛子”,对血液进入过滤)时,将废物质(如尿素、肌酐)、多余的盐和水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红色的血管为肾动脉,蓝色为肾静脉
2. 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与不良后果
由于先天(肾动脉发育不良)、或者后天(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肾动脉可发生局部(多见于“入口处”)或节段性的狭窄。狭窄可发生在单侧或者双肾。肾动脉狭窄会导致以下三个不良后果:
① “肾动脉狭窄”时,肾内感应血压的 “球旁器”就会错误地分泌过多的肾素,从而导致高血压;
② 流入是肾内的血液量减少→肾组织缺少氧和养份→缺血性肾损害、肾萎缩;
③ 流经肾小球进行“过滤”的血液量减少→血中废物质排出效率↓→肾功能减退。

3. 肾动脉狭窄的诊断
① 症状:年轻人出现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越来越严重、以药物难以控制(尤其是伴有冠心病的老年人);高血压伴有尿蛋白、或肾功能不全者。针对以上病例应想到本病。
② 双肾B超+肾动脉超声血流检查:对于上述病例,应常规进行该项检查(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看高血压病的专家竟然忽略了本检查)。如果发现一侧肾脏明显变小(萎缩)、肾内血流稀疏,甚至发现有明显的肾动脉狭窄征象,以上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③ 同位素肾图:如果B超显示上述异常,则应作该检查。同位素肾图简便、快速,通过判断肾血流量和肾功能,为诊断肾动脉狭窄提供另一个有力证据。
④ 抽血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多数肾动脉狭窄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均会不同程度升高。鉴于血中的“肾素”很快被转化为“血管紧张素”,如果口服 “转化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等),1小时候后,患肾过度产生的肾素就会大量堆积有血液中,此时化验血液会显示“肾素”异常升高。
⑤ CT肾动脉造影(CTA):如果B超、同位素肾图、肾素检测均提示肾动脉狭窄,则应行CTA作最后确诊。CTA通常能显示狭窄的部位、长度与程度。

4. 肾动脉狭窄的治疗
① 放置血管支架:在放置血管的过程中,通常会先注射造影剂(肾动脉造影)以进一步明确肾动脉狭窄。放置支架后,病人须终生服用抗凝药物;

② 自体肾移植:适用于狭窄位于肾动脉开口处,但由于病人自身或技术原因不能放置支架者;自体肾移植是于狭窄远端切除患肾后,将其移植于右侧髂窝。

自体肾移植
③ 患肾切除:如果肾脏已明显萎缩、而对侧肾正常,对这种有害无益的肾脏可考虑切除。多用于肾血管发育不良的病例。腹腔镜下切除患肾,手术简单、创伤小;
④ 药物治疗:如果患友年龄大、身体状况差,不宜放置血管支架和自体肾移植时,可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厄贝沙坦”)。
三、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血压很高、但是通过各种检查始终找不出导致高血压的病因(包括:血钾、醛固酮等均正常,无肾上腺肿瘤或增生,未发现肾动脉狭窄征象等),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对此该怎么办呢?鉴于长时间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硬化狭窄、破裂出血、大中动脉还可能形成夹层破坏…,最终导致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眼底及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不能治“本”的情况下,只能按“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即口服降血压药物。
常规使用的降血压药主要有两大类:
1. 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即硝苯地平、心痛定)、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波依定)等,这类药除了降压外,对心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降血压首选钙拮抗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如培哚普利(雅施达)、氯沙坦(科素亚)、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这类药除了降血压外,对肾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对伴有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首选该类降压药。
如果使用上述单一种药物效果不佳,则可改用复合制剂,如缬沙坦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氢氯噻嗪”为利尿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
如果高血压伴有心率快(>90次/分),则可加用b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如果老年人高血压伴有排尿不畅,可加用a -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
如果严重高血压,需要临时应急处置,可口含“硝苯地平”。
本文是王平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