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头溢血了,好怕怕呀—警惕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
在无外伤的情况下,乳头出血或流血性液体,如鲜血样、褐色、咖啡色、黄色等液体不容忽视,需及时就医,以便及早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进行早诊断、早治疗。乳头溢血主要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少数情况下是乳头状癌(乳腺癌)。故下文以介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主。
一、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特点:
女性乳腺一般由15-20个乳腺叶组成,每个乳腺叶都有一个独立的导管系统,导管系统是乳腺腺泡分泌乳汁的排出通道。与腺泡直接相通的导管为腺泡管,向上依次汇合升级为终末导管、分支导管、输乳管,最终开口于乳头。 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IDP)就是一种发生于乳腺导管内的病变,发病率约占女性乳腺良性肿瘤20%,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IDP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为多。根据病灶发生部位可分为中央型IDP和周围型IDP。前者是指发生于乳腺主导管或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位于乳晕深面及乳晕周围区域,大部分为单发性肿瘤,以单导管乳头溢血或溢液伴肿块或乳晕区小结节为特征;后者是指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乳头状瘤,常常是多发或多中心性,少有乳头溢液,其临床表现类似乳腺囊性增生症。外周型IDP恶变率较高,常将其归为癌前病变。
IDP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因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肿瘤。其病理学特点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上皮(近腔缘的腺上皮和肌上皮)增生在导管内形成具有树枝状结构的病变,病变由管壁向管内突出生长,形似乳头状。该瘤体富于薄壁血管、质地柔软,易出血;因此本病临床多数以乳头溢液(血性、浆液性或混合性)就诊,少数以乳房肿块就诊。 特别提醒:无外伤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乳头有血性、褐色、暗棕色、黄色液体时,务必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
二、有哪些影像检查?
当发现乳头溢液或者乳房扪及结节/肿块时需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目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有超声、钼靶、MRI、乳管镜、乳管造影等。超声无辐射、普及率高,对囊性、实性结节/肿块辨别能力强,而钼靶辨别钙化的能力强;超声、钼靶是目前乳腺疾病筛查的主流检查,两者对病变的检测有交叉重叠部分,二者互补而不能相互代替,具体临床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特征等选择。乳管镜、乳管造影可对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病变定位和活检,但不适于不伴乳头溢液的病变。MRI对乳腺病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是价格昂贵,不宜作为乳腺疾病首选或常规影像学检查。
一般乳腺IDP的体积较小,钼靶无法显示,检出率低,此外钼靶对IDP是否伴有恶变的鉴别也无明显优势。所以当发现乳头溢液时可首选超声检查,进一步检查可选MRI或乳管镜、乳管造影等。
三、怀疑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怎么办?
IDP虽为良性肿瘤,但有高达约14.3%的癌变率。另外,乳头溢血也可能是乳腺癌的症状—临床上,乳头溢血以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癌相对较少,但是临床上乳腺癌伴IDP的病理却较常见。因此当发现乳头溢液尤其是溢血时,需要尽早就诊,一旦影像学诊断考虑为IDP时,务必及时进行外科干预。
本文是陈园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