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罕见病的那些事儿(二)胎记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发病率低、比较少见的疾病。
儿童罕见病可粗略地分为遗传性罕见病和非遗传性罕见病,其中80%为遗传性疾病。此外,50%-70%的罕见病在儿童时期发病,部分单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的病因是明确的,但大多数多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的病因未明。临床上,并非所有的罕见病都是难以治愈的病症。罕见病病人当中有超七成是因为治疗不规范而严重致残致死的,有一些疾病如果得到及时干预治疗,完全可以延长生存期。如果发现孩子不妥,家长应积极查找和治疗,如果是遗传性疾病,应加强下一胎的产前诊断来避免。
神秘“胎记”让娃变“傻”
半岁的福州女婴飞飞出生后,身体的躯干上就长了零星的牛奶咖啡色斑点,父母一直把这些斑点当胎记。直到半个月前,飞飞连续一周两眼呆滞意识不清,大人怎么叫都没反应,家长才发现她有点傻。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儿科就诊发现,导致飞飞变傻的根源就是身上的那些牛奶咖啡色斑点,这其实是“结节性硬化综合征”这种遗传性疾病的典型症状。
期间,飞飞做了抽血、脑部CT、脑部磁共振、心脏彩超、脑电图等相关性检查,发现飞飞双侧大脑半球提示有多发斑片状信号异常、室管膜下钙化结节,根据检查结果并综合飞飞的症状,初步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综合症,又称面部对称性血管扩张性纤维瘤、母斑等,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个型,而飞飞身上的牛奶咖啡色斑正是该病的典型特征。
门诊中,接诊的这类病人,大多首诊是癫痫发作,而因为可表现为四种部位症状常被误诊。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有认为与胚胎发育不良有关。目前的治疗关键是对疾病发展趋势进行早期评估和监测,以便及早阻断合并症的出现。
临床上,患该病的儿童常表现为皮肤症状、神经系和视网膜异常等为特征。皮肤上的症状以面部皮脂腺瘤为常见,呈对称性蝶形分布于鼻翼两侧及面额、两颊、眼睑等处。外形似小球状,从针头大小至豌豆大小,橙红色的丘疹或小结节触之较硬,富有血管和脂质,压之退色。部分可见甲周纤维瘤、颗粒状斑、鲨皮斑或白斑、牛奶咖啡斑,分布于手臂、下肢及躯干。
令人称奇的是,90%的婴儿期至3岁内患儿,有癫痫样发作或婴儿痉挛症发作发生,且60%-70%病例有智能障碍,理解力与记忆力减退,呈进行性加重,严重者成为痴呆。严重的还可因脑室内结节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或颅内肿瘤、血管畸形而导致的颅内高压症及相应体征。视网膜异常表现为视网膜灰色或黄白色斑状,视野出现盲点,视网膜晶体瘤,眼底有桑葚样肿物等。此外,还有患儿会出现肾囊肿和泌尿系畸形、肾脏混合肿瘤——错构瘤;心脏横纹肌瘤、胃肠系统良性肿瘤等。
孩子身上如果有出现不明原因的色素沉着,家长一定要重视。对于孩子身上的胎记,家长们不要过于紧张但要学会观察。皮肤疾病样的改变,与良性的痣和斑点还是有差别的。如果斑点大,长的部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颜色越来越深等,特别是家长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斑点,那就要警惕并及时上医院检查。而有该病家族史的病人要进行产前遗传咨询,孕妇尽可能避免包括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危害因素,避免生下问题孩子。
本文是李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