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罕见病的那些事儿(三)血尿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发病率低、比较少见的疾病。儿童罕见病可粗略地分为遗传性罕见病和非遗传性罕见病,其中80%为遗传性疾病。此外,50%-70%的罕见病在儿童时期发病,部分单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的病因是明确的,但大多数多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的病因未明。临床上,并非所有的罕见病都是难以治愈的病症。罕见病病人当中有超七成是因为治疗不规范而严重致残致死的,有一些疾病如果得到及时干预治疗,完全可以延长生存期。对此,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儿科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孩子不妥,家长应积极查找和治疗,如果是遗传性疾病,应加强下一胎的产前诊断来避免。
父女血尿,基因突变惹祸!
家在福建省厦门市的4岁女孩小菲菲,长得乖巧可爱。二年前因“肺炎”在当地医院住院,检查发现有尿隐血阳性,本以为“肺炎”治愈后尿隐血阳性就会消失。随后的2年时间里,小菲菲多次查尿常规均提示尿隐血阳性,让父母担心不已。日前,她的尿隐血阳性确诊为血尿;令人意外的是,小菲菲的爸爸也被检查出存在血尿。
家庭中有2位或2位以上成员存在血尿,医学上称之为家族性血尿。家族性血尿包括多种疾病,如良性家族性血尿、Alport综合征等,均由基因突变所致。经过商量,小菲菲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基因检测。不久前,检测结果出来了,小菲菲和爸爸的血尿,都是由于一个被称之为COL4A3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最终他们被确诊为“良性家族性血尿”。
临床上,良性家族性血尿患儿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典型临床特征是持续性镜下血尿(显微镜下观察到尿液中红细胞数增多),偶有肉眼血尿(肉眼看到尿液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既往认为该病预后良好,但随着对该病持续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儿童期,良性家族性血尿患者预后良好,仅表现为血尿,不伴蛋白尿,肾功能正常;而到了成年期,部分良性家族性血尿患者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脏病,表现为“非良性”预后。
因此,良性家族性血尿患者应定期来医院复查,每1-2年评估一次是否存在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并视情应用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便尽量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资料显示,在全国3.6亿儿童中,估计肾脏病患儿约300多万,每年数千名儿童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由于肾脏病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孩子不痛不痒,很容易被忽视。但如果肾脏病诊疗不及时,可能会逐步发展到慢性肾衰竭,一旦到了终末期,就需要进行替代治疗,如透析治疗、肾移植等,不但花费昂贵,且危及生命。因此,孩子在上幼儿园前,至少要检查一次尿常规,一旦发现存在尿隐血阳性或蛋白尿,应找儿童肾脏病专科医生就诊或咨询。
本文是李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