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的饮食防治
过敏了,不想去医院又不想吃药!很多过敏者都有这样的念头。如果只吃菜就能防过敏,听起来是不是很爽?虽然实际不太现实,但也存在这种可能。
由于过敏原广泛存在于环境和饮食中,不接触过敏物不太现实。特别是在一些美食面前,比如各类水产品、奶制品、坚果甚至水果等,有的人就会忍不住品尝。也可能有些过敏物隐藏在食物成品中,我们不知道(我国目前是不要求在食品包装上注明过敏成分的)。还有一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过敏,还以为是感冒、感染等其它疾病,所以要想不发生过敏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对于过敏,常用的解决办法是服用具有抗组胺、抗白三烯等作用的药品,但经常服用化学药品容易引起药物耐受性,降低疗效,也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那么有没有办法不用化学药品,或者不想老往医院跑就能控制过敏症状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传下来了中药这个宝贝,对过敏其实是很有效的。
【(看不懂的可略过此段)现代中医认为,过敏体质(特禀质)的人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肺卫不固、肾气不充等方面。人体卫气亏虚,腠理不固,风邪则乘虚袭人,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发为瘙痒、鼻鼽、喉痹、喘咳、吐泻等。有人认为,过敏症状的表现属于虚证,如,脾虚、表虚(卫气虚)、肺虚、肾虚(肾阳虚,卫气源于肾气)。《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人体正气的根源就是肾气。故防治过敏应着重从脾肺肾论治,健脾、益气、固表、化湿、固肾;同时还应从风论治,疏风宣肺、缓急解痉、降气平喘。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风寒所致病邪与过敏密切相关。如风寒束表所表现的鼻塞、流涕、多嚏、咽痒、皮疹、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袭肺所表现的咳喘、少量稀白痰等症状。传统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或症状所用的经典方剂都为祛风散寒、宣肺止咳类药材。而这类药材很多已被实验证实,可影响、调节Th(辅助T细胞)1/Th2平衡和免疫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趋化因子等)的分泌,减少免疫球蛋白E的产生,稳定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膜,减少组胺、白三烯等炎性物质的生成和释放,从而起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前面谈了那么多,谁看得懂!而且普通老百姓也不懂中药啊。但——】
您对平时做菜时用的一些调味料或配菜用的食材总还是了解一些的吧?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抗过敏作用的食材有哪些吧?它们有的既是药材也是食材,平时很容易买到。
最常见的有生姜(肉)、紫苏、苏子、陈皮、白芷、葱白、香薷、胡荽(芫荽、香菜)、罗勒;花椒、胡椒、辣椒;枣;杏仁、桔梗等,它们有祛风解表、温中燥湿、祛痰止咳作用,这类食材偏温热,对鼻炎、咽炎、咳喘等过敏症状效果较好。
有时感冒时,中医会让您忌辛辣,这是为什么?主要是辛辣食材的挥发油会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加重症状。所以我们食用时要掌握巧妙的方法,即避免它的刺激又要发挥它的抗过敏作用。
有些食材,如薄荷、菊花、桑叶、淡豆豉、葛根、金银花、薏仁、胖大海、竹沥液、竹茹、无花果、荸荠、白萝卜、冬瓜、丝瓜、梨子、茼蒿、竹笋、柿子、百合、豆腐、柚子、柑橘、罗汉果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利咽、止咳化痰作用,这类食材偏寒凉,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但抗过敏作用稍弱。
一般温性食材和凉性食材结合食用效果会更好,也能抵消温凉过度所带来的副作用。还有一些食材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作用,包括甘草、山药(生凉熟温)、乌梅、莱菔子(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胡萝卜、芥蓝、蜂蜜、菌菇、地衣、橄榄等,这类食材性平,可以适当多食用。
下面一些食材和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可以试试。
平时我们在做菜时经常把生姜切成片,但这样只发挥了调味的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把生姜剁成末,连菜一起吃,这样才能较好发挥抗过敏作用,口感也更好。做鱼、肉前,用姜末腌制会更入味;炒鸡蛋或鸭蛋时,放点姜末打在一起,味道更香;吃白斩鸡或大闸蟹时,蘸料里放姜末也是一个道理。
紫苏叶可治感冒风寒,恶寒,咳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紫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有的地方把生姜和紫苏做成红糖或麦芽糖;日韩和我国东北地区有紫苏做的泡菜;浙江丽水安仁有种用花鲢和豆腐做的鱼头汤,都会放点腌紫苏叶或出锅时将花椒和紫苏放油里炸一下浇在汤上面,特别鲜香;在日料店吃刺生时,一般会在下面垫几张青苏叶,容易过敏的人最好一起吃了;吃寿司时,有免费红色姜片(用紫苏叶泡的)的,可以吃几片;蒸煮大闸蟹时,放些紫苏,去腥又抗过敏,过敏严重的可直接吃几片紫苏叶;还有地方做的苏子饼也是一种特色小吃。
象葱白、香菜、罗勒这些出锅时撒在菜上的配料,不要以为这只是调味配色的,也是可以吃的。
薄荷具有清热利咽作用,可治口疮,牙痛,疮疥,风疹瘙痒等。常用来泡茶、做成饮品、点心,也有地方做成各类菜品。平时喝茶时加点菊花、金银花、胖大海,也有预防过敏作用。
此外,上面提到的这些食材平时可适当多吃点,即使没有发生过敏,常吃也可起预防作用。即使接触过敏原后,也可减少或减轻症状的出现,也可减少服用抗过敏西药的剂量和次数。(篇幅关系不能进一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是陈伟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