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容忽视的“疱”——天疱疮、类天疱疮(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介绍
30岁年轻女性,反复口腔起疱、糜烂,以为上火得了口腔溃疡,其实是天疱疮的口腔表现。
80岁卧床老人家,下肢出现多发水疱,以为是照顾不当、摩擦有关,其实是类天疱疮的皮肤表现。
这些不容忽视的疱,都属于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容易误诊。我们先看看下图,对“大疱”病有个初步印象。
看图不懂?没关系,我们下面慢慢介绍。
首先,什么原因会得这两个病?
免疫系统就像人体的健康卫士,可抵御外来微生物和刺激,起到防御作用。但如果人体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将自身正常的组织或细胞视为“敌人”,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天疱疮、类天疱疮等大疱性皮肤病发生,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产生攻打自身皮肤或黏膜细胞间起着粘附作用的结构的抗体,导致细胞之间不能紧密连接而松解,表现为肉眼看得到的水疱、大疱。
那么,天疱疮和类天疱疮同样都是“大疱”病,到底有啥区别?
一、天疱疮
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也可见于老年、儿童,男女发病率相等。
常见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种变型)、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的局限型)、副肿瘤型天疱疮这五型。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两种类型: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
1. 寻常型天疱疮
典型表现: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表现松弛的大疱,疱壁较薄,疱液浑浊,容易破裂,破裂后可见广泛的糜烂、渗液。本型多见口腔黏膜糜烂,自觉疼痛。预后相对较差。尼氏征阳性(按压水疱一侧或疱顶,水疱会像外周扩散而变大;或受摩擦的正常皮肤,会形成新的水疱)。
2.落叶型天疱疮
典型表现:多发于面部、头皮、躯干上部等脂溢区域,无粘膜受累,表现为鳞屑性、结痂性的皮肤糜烂,可有烧灼感或疼痛感。
二、类天疱疮
大多数在6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典型表现:多发于肢体屈侧及躯干下部,表现为紧张的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疱液澄清,后期也可见糜烂、结痂,较少累及口腔黏膜,部分会有瘙痒感。尼氏征阴性(按压水疱,不会向外周扩散而变大)。
天疱疮和类天疱疮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和疱病抗体。
具体可我的科普文天疱疮、类天疱疮等大疱性皮肤病患者通常需要做什么检查?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nyingyisheng_8103476270.htm
本文是林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