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病常见问题答疑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手机、空调等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颈椎病患病率较高,约为8%-17%,一些特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更高,如教师、老年人群、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等。与颈椎病相关的抑郁情绪和失眠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椎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人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文献,就颈椎病的常见问题做一总结,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此文是对颈椎病的总体情况的概述,后续会对其中的具体问题再进行深入阐述。
一、颈椎病是如何定义的?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疾病。
看起来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分析一下,抓抓重点。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颈椎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2.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 3.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4.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诊断颈椎病必须同时具备以上四个要点才行,即: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有相应的影像学依据,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仅有影像学检查所见的颈椎退行性改变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部分人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也不应诊断为颈椎病,应注意排除其他疾患。
二、颈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颈椎病因类型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和其他型。
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枕部、颈部、肩部疼痛、酸胀僵硬等异常感觉,可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急性期可有沿神经支配区域放射性疼痛,晚期可能出现手臂及手部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此类型最常见,约占60%-70%。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脊髓损害的表现,以四肢运动障碍、感觉及反射异常为主,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笨拙、走路不稳、脚底踩棉花感、躯干及四肢的麻木、痛温觉减退。
其他类型相对少见,症状缺乏特异性,如: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听力障碍、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
三、怀疑颈椎病需要完善哪些辅助检查呢?
确诊颈椎病,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主要包括颈椎X线(正侧位、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位),颈椎CT及三维重建,颈椎MRI等。
颈椎X线:颈椎正位片可以反映寰枢关节的旋转半脱位导致的寰齿、寰枢间隙的不对称,颈椎钩椎增生所致的钩突增生变尖,以及是否有左右侧弯;颈椎侧位片可以通过椎间隙变窄改变间接反映颈椎间盘的变性突出,同时可以观察颈椎序列的改变反映颈椎是否存在滑脱或颈椎不稳,曲度变直,还可以直接观察前后纵韧带、项韧带、椎间盘的钙化,以及椎体的骨质增生情况;双斜位片可以反映由于钩突增生、上下关节突增生所致的椎间孔变小,从而推断是否有神经根的压迫;过伸过屈位片可以反映椎间盘的不稳或滑脱造成的椎体序列轻度不连以及明显滑脱。X线检查简便实用且经济实惠,是颈椎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颈椎CT可以直接显示椎间盘的突出、膨出、脱出、钙化的大小,以及椎间盘是否有积气,是否对脊膜囊、神经根有压迫;可观察椎间孔边缘有无骨赘,进行双侧对比测量;CT还可清晰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所致的椎间孔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体许莫氏结节等;CT横断位图像可以直接显示椎动脉孔大小,从而可以对椎动脉有无狭窄进行评价,同时可指导制定手术方案,避免过度切除钩椎关节及椎间盘,误伤椎动脉,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对颈椎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更加清晰,更加有利于颈椎病的诊断。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更加提高,对脊髓的显示更加直观、清晰,对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不仅能反映其形态的改变,而且在只有椎间盘髓核变性时就能反映出来,对椎间盘变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积极的意义。MRI不仅能直接显示脊髓的形态,对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膜囊,以至压迫脊髓造成脊髓损伤的病理学改变,通过不同序列、不同方位可以显示得非常清楚和明确,对临床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怀疑颈椎病的患者,可以先行颈椎X线检查进行初筛,根据检查结果可进一步选择CT和/或MRI检查,X线及CT检查都具有辐射,备孕期及怀疑患者需注意。行手术治疗前需完善上述三项检查,行牵引及按摩等物理治疗前需行X线及CT或MRI检查,不能无影像学检查,盲目行牵引及按摩等物理治疗,导致脊髓或神经根损伤,产生严重后果。
四、颈椎病应该如何处理?
颈椎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颈椎病可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仅有少部分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是颈型、神经根型以及其他型颈椎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主要包括:制动休息、颈部保暖&避免受凉、口服止痛药物、其他保守治疗;
制动休息:是保守治疗的最有效、最根本措施,一般2-3周即可,很多病人通过严格的制动休息即可明显缓解症状,因颈椎病发作时,颈部僵硬、肌肉收缩痉挛、椎间隙压力较高,制动休息可改善上述症状,其中颈托的应用非常重要,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颈托固定,活动时佩戴,卧床休息或颈部有依靠时可不用,避免长期佩戴颈托导致颈部肌肉萎缩。
颈部保暖&避免受凉:颈部受凉(如淋雨、吹空调等)容易诱发颈椎病急性发作,受凉可导致颈部肌肉保护性收缩,颈部张力增高,出现颈部力量失衡,颈部肌肉紧张痉挛;进而压迫到神经、血管,则发生颈部疼痛不适。如原来颈部已有病变的情况下,就更容易诱发颈椎病。颈部保暖可改善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降低颈部肌肉及椎间隙张力,且可改善具备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止痛药物的应用:止痛药物是急性期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暂时解除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打破疼痛导致肌肉痉挛、颈椎张力增高的恶性循环,暂时缓解症状,一般配合颈椎制动休息及保暖应用,症状改善后可停药。常用药物主要有:非甾类消炎镇痛药(NSAIDs),如:布洛芬、散利痛等;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胶囊、美洛昔康;阿片类止痛药物,如:曲马多、曲马多缓释片、可待因等。
其他保守治疗:针灸、牵引、物理因子治疗(磁疗、超短波、中频电等)、推拿按摩(容易加重病情,慎用,推拿按摩前一定要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禁忌)。
五、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的指征:1.经3个月以上正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非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2.持续剧烈的颈肩臂部神经根性疼痛且有与之相符的影像学征象,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3.因受累神经根压迫导致所支配的肌群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4.凡已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无手术禁忌证。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对于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1.颈前路开放手术:包括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ACDF)、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2.颈后路开放手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单开门、双开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或椎弓根螺钉固定等。3. 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手术主要用于颈脊髓前方和后方均存在严重压迫、同时合并颈椎椎管狭窄(椎管侵占率≥50%)的患者,其特点是可以从前后两个方向同时直接减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术式创伤较大,手术风险较高,谨慎采用。
六、颈椎病的预防
颈椎病的是一种退变性疾病,是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改变,很多变化是无法阻止的,但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加速这种退变的进展,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改变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延缓颈椎的衰老,保护好我们的颈椎。
1、避免急性头颈部、肩部外伤,特别是汽车追尾、急刹车等情况所致的颈椎过度活动所致的损伤。
2、避免长时间的低头姿势,如伏案工作、玩手机等,可导致颈椎间盘长时间压力过高、颈部肌肉疲劳,导致颈椎曲度改变、骨质增生。
3、选择合适的枕头,养成合理的睡眠姿势,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高枕无忧”,以生理位置最佳,颈部应充分接触枕头并略后仰,不要悬空,可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尽量不要俯卧位休息。
4、预防湿寒,避免洗澡后颈部受风寒侵袭,避免颈部长时间正对空调吹凉风、冬季外出应注意颈部保暖。
颈椎病发病率高,危害较大,重在预防,避免颈部长时间屈曲(低头),怀疑颈椎病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做出正确的治疗,不能盲目按摩推拿治疗,造成严重后果(如肢体无力、高位截瘫等)。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您的脊柱脊髓!
神经脊柱脊髓专病门诊
王志刚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黄德章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脊柱退行性疾病:颈椎病、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退变性脊柱侧弯、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等;
脊柱脊髓外伤:各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
颅颈交界区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
脊柱脊髓肿瘤:颅颈交界区肿瘤、髓内肿瘤、脊膜瘤、神经鞘瘤、脊柱肿瘤(原发性肿瘤和转移瘤)等;
脊髓血管性疾病:脊髓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脉瘘、脊髓动脉瘤等;
脊柱脊髓感染;
其他:脊柱裂伴脊膜膨出、骶管囊肿、脊髓拴系等;
本文是黄德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