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斌 人已读
最近门诊遇到很多病人问我:李医生,我这种情况是不是神经病?我最近睡觉不好,安眠药不敢吃,怕吃出神经病,会不会啊?那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神经病(neuropathy)特指周围神经疾病,以往也称神经炎,是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根据神经所在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病是指解剖学上周围神经损害表现出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周围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在非专业领域中,神经病通常与精神病相混淆。精神疾病往往以精神症状为主,而神经病的表现是疼痛、麻木,或无力、瘫痪。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精神病(心理障碍疾病)一般指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强调是这类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把它们当做疾病看待。此外,使用心理障碍一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减少污名化,减轻社会的歧视。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多的两种诊断标准分别是美国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和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ICD-10(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均使用的是“精神障碍”,而非“精神病”。
精神行为障碍的范围很广,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强迫症、偏执性精神病等到轻度的失眠、焦虑、躯体不适等,均属于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诊疗范畴。治疗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有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社会功能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等。坊间老百姓口头上的“神经病”,一般指重性精神障碍,有时特指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伴行为紊乱的精神分裂症。
老百姓害怕“精神病”,谈之色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性精神障碍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比较大,药物副作用大,通俗的讲就是,“吃药吃傻了”“不能正常的工作生活了”。其实,最近十年,国内的精神科发展很快,随着新型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非药物手段的运用,已经大大减轻了过度镇静等药物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保持和恢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很多接受治疗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知道的人完全看不出来他有精神障碍。有时候,是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污名化,加重了精神障碍群体的病耻感。
当然,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在精神障碍的诊治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明确诊断,快速控制患者的症状,还要在预防复发、减少住院率、更大程度的维持和恢复患者社会功能上下功夫,用“全病程管理”的理念,“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不断努力奋斗,精益求精。
对于一些比较轻的精神障碍,如睡眠障碍、轻度的焦虑抑郁状态等,只要做到规范治疗,预后还是非常好的。这里我还是要强调:治疗不等于药物治疗。有些问题要辅助心理治疗等,有些问题通过心理治疗、运动疗法、改善睡眠习惯和环境、调整饮食和作息等方法也能解决。所以,大家不要过于担心和害怕,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调整好心态,正常生活。
服用精神药物本身是不会导致精神障碍的,但多数药物是有副反应的。药物副反应是可以预见和处理的,即便不能耐受,停药后也会慢慢消失,极少会导致永久的、不可逆的损害。
不同的文化,对精神障碍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性恋,在我国目前还算是精神障碍,在很多其它国家和地区已经从精神障碍中剔除并合法化了,受法律保护。DSM和ICD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对精神障碍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同样的问题被划到不同的类别;有的问题被删除;新的问题被加入等。比如最新版的ICD-11,就新增了“游戏障碍”,有些人就不理解了,大家一直玩游戏的,怎么玩游戏也是精神障碍?这里就涉及的社会功能的问题了,诊断游戏障碍,必定是游戏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了。脱离了社会功能去单纯的讲症状,是没有意义的。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对精神障碍的考察和研究,除文化的视角外,至少还有以下五种不同的视角:1.健康--疾病,即生物学视角;2.正常--异常,即统计学视角;3.理性--非理性,即心理学视角;4.道德--不道德,即伦理学视角,亦即社会的视角;5.有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无刑事责任、民事行为能力,即法学视角。
所以说,如果怀疑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及时去找专业的精神心理专科医生才是正确的选择。也欢迎大家有问题,来我门诊就诊咨询,或通过好大夫医生平台咨询。
本文是李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