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和处理
敏感性皮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群体,涉及皮肤屏障破坏、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免疫炎症反应的皮肤表现,是许多疾病或皮肤亚健康导致的一种状况。当出现面部的以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为表现的征象多提示敏感性皮肤的可能,部分患者表现为一过性的皮肤不适感,可随患者适当的护理促进皮肤屏障的自我修复,症状逐渐消失并恢复正常,但患者若出现反复的灼热、刺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则需要及时就诊以防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的生活、精神造成巨大的影响。
敏感性皮肤发病因素复杂,是个体、内源性、外源性多种因素所诱发的皮肤状态,常可合并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既可以为敏感皮肤的诱发因素,也可以是继发疾病,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正确的认识疾病、配合医生的规范治疗和长期的随访才能促进疾病的彻底治愈。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①面部表现为皮肤受到物理(日晒、气温等)、化学(护肤品、各类可能刺激药物等)、精神(焦虑、抑郁等)等因素刺激时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②排除可能伴有敏感性皮肤的原发疾病如: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
③其他疾病主观或客观评估手段(辣椒素试验、乳酸刺激试验等)。
敏感性皮肤的处理:主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皮肤的耐受性为目的。
①健康宣教:敏感性皮肤的特点为极易反复发作,正确的认识该疾病尤为重要,同时要规避各种诱因以及可疑因素,坚持治疗以及不乱用各种化妆护肤品,不规范的治疗往往易致疾病的反复;
②选用合适的护肤品:适宜的护肤品是加快皮肤屏障修复的关键所在,急性期停用现用护肤品、刺激性或者造成皮肤干燥的药物,选用经过试验和临床验证,安全性高、针对敏感性皮肤的医学保湿剂,温水洁面,每日洁面次数不宜过多。
③急性期的配合治疗:冷湿敷可短期迅速改善患者面部的不适感(暂时性),收缩面部毛细血管;
黄红光可促进皮肤屏障的修复、加快细胞新陈代谢、降低面部的敏感性,提高皮肤耐受性;
抗组胺、抗炎药物、中药等手段配合治疗来提高疗效,缩短疾病周期 。
④治疗周期需要要持续两周以上或者直到皮肤完全修复痊愈。
参考[1]何黎,郑捷,马慧群 .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
[2]廖勇,敖俊红,杨蓉娅.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10-4;
[3]何黎.提高对敏感性皮肤的认识水平.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 -31- 2 .
本文是高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