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颈部缺损?看这里
牙颈部非龋源性缺损,即临床定义上的楔状缺损,是指发生在釉牙骨质界处牙体硬组织的丧失,其形成与细菌无关。
如图1所示,牙颈部非龋源性缺损常见于牙齿唇/颊、舌/腭面的颈1/3处,主要位于牙本质内,只在切向累及少量釉质。
事实上,从前人们将牙颈部非龋源性缺损统称为楔状缺损,后来使用牙颈部非龋源性缺损这一更精确的定义,包括由于咬合负荷过大、磨损、酸蚀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牙颈部缺损。
图2为由于刷牙不当造成的后牙颈部缺损
图3是由于饮用过多酸性饮料导致的牙颈部白垩状脱矿。由于牙颈部非龋源性缺损洞形 C因素通常较高,即粘接面积与非粘接面积比值高,因此粘接剂的粘接能力对楔状缺损修复体的粘接质量和寿命尤为重要。
楔状缺损在缺损深度,形状,牙本质硬化类型方面各有不同。就深度和形状而言,更深的损害能获得更好的固位效果,而缺损的形状对修复体的保存率没有影响。另一方面,牙本质硬化程度越高,会导致粘接效果差从而使修复体脱落。
有效的粘接能使修复体边缘微渗漏的风险降至最低,改善修复体就位,有利于临床预后。
然而,目前对牙颈部非龋源性缺损的治疗难点在于控制粘接的湿度以及获得合适的龈下边缘,无法获得充分的粘接固位,故对它们的修复往往不够稳定。
具体表现为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较差,有较高的边缘染色、脱位的风险。如上图4所示,使用复合树脂修复下颌前磨牙颈部楔状缺损,2年后出现了微小的边缘染色。
目前临床上使用修复楔状缺损的材料有玻璃离子、树脂改良的玻璃离子、聚酸改性的复合树脂(即复合体)、复合树脂以及自酸蚀粘接的复合树脂。
楔状缺损的治疗难点在于修复过程中难以获得干燥的手术野,因此简化操作步骤可以获得对修复体的更好地粘接。自酸蚀粘接剂,尤其是1步法自酸蚀粘接剂能够解决楔状缺损的这一治疗难点。然而,它们只能使浅表釉质脱矿,在树脂与釉质之间的粘接强度不足。因此,人们提出在自酸蚀粘接结合选择性酸蚀釉质来修复楔状缺损。
树脂修复体能长期保持优异的临床效果(固位率、边缘完整性、继发龋、术后敏感. 牙髓活力、临床成功率),窝洞边缘釉质的选择性酸蚀对边缘完整性和釉质侧边缘着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选择性釉质酸蚀是指在自酸蚀开始前,使用磷酸(30%-40%)酸蚀洞形釉质边缘约15s,随后需要冲洗60s并吹干,最后应用自酸蚀粘接剂以及合适的树脂充填缺损。
总体来说,选择性釉质酸蚀操作简单,改善了楔状缺损修复体的远期边缘染色和边缘适合性 ,且修复体的寿命更长,使用这一技术,楔状缺损的修复会取得更好地效果。

本文是周瑞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