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肿块≠乳腺癌,几招教你分辨肿块的“好与坏”!
对于女性来说
乳腺肿块
就如同梦魇一般
缠绕心头,挥之不去
许多女性
都或多或少受其困扰
其实,乳腺肿块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 而是对“生长在”乳腺中 各种肿块的一个统称 许多乳腺疾病都可能导致肿块 比如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等 当然,也包括乳腺癌
不同类型肿块的
性质(软硬、痛感、活动性等)
各有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性质上
对其做出初步的判断
引起乳腺肿块最常见的乳腺疾病: (1)乳腺小叶增生: 是程度最轻的肿块之一。 它的肿块有痛感, 且肿块痛感和大小随经期变化。 (月经来潮时痛感加重,肿块变大)
(2)乳腺囊肿:
通俗的说
这种肿块
就像是装有水的水囊一样。
因为含有液体
所以,这种肿块捏起来似软葡萄。
此外,该肿块
经期前也可有痛感。
(3)乳腺纤维瘤:
是一种良性肿瘤,
年轻女性易发,
肿块是实心的,
坚韧、有弹性且活动性好。
这种肿块一般无痛感。
(4)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一般无痛感,
生长速度快,表面不光滑
质地坚硬,界限不清,
且活动性不好
常与皮肤有粘连。
肿块“好坏”的辨别要点
乳腺增生和乳腺癌肿块 是良恶性肿块具有代表性的 两个极端。 下面列举了这两种肿块的 主要异同点, 以便更深入的理解 良恶性肿块的基本区别: 与良性肿块不同的是, 乳腺恶性肿块的主要特征包括: “无痛感、单发、 不随月经周期变化、活动性不好” 另外,恶性肿块还常伴有乳头溢液。 当出现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时, 应及早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诊治。
除此之外,
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女性
更应密切关注乳腺肿块的变化。
例如:
有家族史的,
年龄大于40岁以上的女性。
当然,我们所说的辨别方法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为每个人的激素背景各有不同,
并不是所有的肿块都能
完全依靠这个方法来确诊。
仅凭症状明确区分,
其实并不靠谱,
要诊断乳腺疾病,
还得靠影像学检查。
1.经济、无创,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尤其适合青少年女性、孕产期妇女。
2.能清楚地分辨组织层次,发现乳腺内肿块,并根据肿块大小、形态、血流等初步判断肿块性质等等。
钼靶可以很好弥补彩超的上述不足。能准确发现并精细描述钙化,可以诊断无症状或触摸不到的乳腺癌(如乳腺导管内癌),特别适合乳房出现萎缩、腺体较少或脂肪型乳房的人。
MRI能清晰地观察到病变,准确率更高。有些隐匿性病灶,做了彩超及钼靶检查仍不能判断性质,可以进一步选择MRI检查。
教你读懂乳腺检查报告单
做完B超和X线钼靶检查,
报告单上写的:
低回声 / 形态不规则 / 钙化/……
还有BI-RADS1类/ BI-RADS 3类……
这些又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看表格1,
大家可以根据报告中术语,
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
再看表2,
这是另一个判断肿块良恶性的重要工具,
美国放射学会(ACR)创立的BI-RADS分类评价标准。
大家可以在检查报告中找找BI-RADS分类的身影,
根据表2对号入座。
BI-RADS1类-3类良性的多发结节,理论上不用做手术,定期观察随访就可以了,因为反复手术刺激乳房,反而会增加患乳房肿瘤的风险。
但如果到了4类或更高级别,必须重视该结节,完善相应的穿刺病理学活检。
就算得了乳腺癌也别害怕,毕竟乳腺癌是目前治疗方法最多、效果最好的实体肿瘤之一。
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多运动,女性从年轻开始就应该控制体重;一项研究表明,绝经后肥胖者也较正常体重者乳腺癌发病率高。
少抽烟喝酒,长期饮酒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
控制雌激素的摄入,慎吃避孕药、蜂王浆,不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
可以适时补充维生素D,能起到一定预防乳腺癌的作用。
保持性生活和谐,避免人流;母乳喂养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定期体检
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乳腺癌检出率可达到85%;40岁后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
定期乳房自检
建议成年女性,每次月经结束后自查乳房。看看两边是否对称,是否有肿块等。虽然大部分人摸不准,但可以让大家提高警惕。发现可疑变化时,及时去医院检查,千万千万别乱按摩、乱用药。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华乳腺战略联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