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透析并发症——腹茧症
腹膜透析(P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腹膜透析具有可居家操作以及保护残肾功能等优势,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腹膜透析的并发症是影响腹膜透析年限的重要因素,腹膜透析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置管术后1~2周内,多为导管相关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包括腹膜炎,胸腹膜瘘,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血性腹水等。近期我院一腹膜透析患者出现反复腹痛,停止排气排便,于我院外科入院,诊断不全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患者仍有恶心、呕吐、持续腹痛等不适,遂腹腔镜下腹腔探查。进镜后发现患者肠管被纤维素包裹,附着于腹壁,腹腔内见广泛纤维粘连、包裹改变。见下图
该图为我院拍摄
此种改变为典型腹膜透析相关腹茧症改变。因患者广泛肠管粘连,腹腔镜下松解效果差,予转为开腹。开腹后充分剥离附着肠管,粘连松解。术中分离纤维素粘连时出现肠管出血。因患者腹膜透析引起腹腔广泛纤维素形成改变,因此停止腹透,予术中拔除腹膜透析导管,术后改为血液透析方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恶心呕吐症状消失,可顺利进食、排便,继续血液透析无其他不适。
1907年Owtschinnikow首次报道慢性纤维包裹性腹膜炎,1978年Foo等报道310例慢性纤维包裹性腹膜炎,并命名为“腹茧症”。
腹茧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无明确致病原因,发病罕见;后者又称硬化性包裹性腹膜炎(sclerosing encapsulating peritonitis,SEP),常见原因包括:长期服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脑室腹膜分流术、儿童小肠移植、原位肝移植、肉样瘤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等。
本病例分享的腹茧症就是典型的透析相关的硬化性包裹性腹膜炎。腹茧症是腹膜透析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1980年Gandhi VC首次报导了维持性腹膜透析相关的SEP,其特征是进行性的腹腔内炎症过程导致形成新的纤维组织条带,覆盖、束缚并且收缩内脏,从而损害肠蠕动。PD的治疗持续时间是发生SEP的重要因素,随着PD年限增加,SEP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国外多中心研究发现PD相关SEP发病率为0.54%至0.9%。单中心研究发现PD少于2年者SEP发病率为1.9%,超过8年发病率高达19.4%。继发于PD的SEP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脓毒血症致使死亡率高达24%。多数发生腹茧症患者腹膜透析时间超过4年,并且具有高转运特征。
2 诊断 轻症腹茧症患者多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易误诊漏诊。长期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且无腹膜炎、腹部手术及外伤史,不明原因肠梗阻或出现腹部包块,应考虑腹茧症可能。术前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
典型病变的患者CT有特征性表现:“菜花征”,其中小肠袢被囊聚集到腹部中央。
该图来源网络
CTE显示出小肠袢团聚在一个明确的膜状结构内,该结构占据了左上象限(图1)并到达了腹部的右下象限(图2)。所有的小肠袢都位于腹后壁。但是,没有肠管扩张或增厚。膜是光滑的并且均匀地增强而没有结节或钙化。
该图来源网络
消化道造影示腹部包块内为折叠的小肠,肠袢排列成“菜花样”征,加压后肠管不易分离,推动腹块此段小肠随之移动。
CT检查示肠袢被增厚的腹膜包裹,其内为盘曲成团的肠管聚集征,常伴肠管扩张、积气、积液,增强后膜状物强化。
x线腹部平片主要显示腹茧症继发改变,主要是不全性肠梗阻征象,缺乏特异性,包括小肠扩张积液、积气,液平等。
MRI可直接显示肥厚、迂曲的肠管,肠腔内气体、液体以及与大网膜粘连的情况。
B超检查亦有一定的特点,可以提示肿物为粘连的肠管,外披一层厚的弱回声组织,并可观察有无腹水及肠蠕动,其缺点是容易受肠道气体的干扰,显示膜状组织和腹水不如CT清晰。
腹腔镜检查可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并可以术中处理,可避免大范围的腹腔探查,使手术创伤降到最低。
3 处理原则 目前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尚无共识。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SEP,停止腹膜透析,转为血液透析,可以应用肠外营养,保证肠道休息。出现肠梗阻时考虑外科治疗。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疾病在检查(如X线、B超、CT等)时确诊的腹茧症患者,特别是长期行PD的患者可不予处理或采用非手术治疗;对引起腹胀、腹痛伴呕吐等消化道梗阻疗状者,则应积极手术治疗。
4 预后 目前病例报道手术治疗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患者主要死因仍为尿毒症相关并发症。
本文是董叶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