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冉
李冉 副主任医师
潍坊卫恩医院 产科

反复移植失败、生化妊娠,你关注子宫内膜容受性了吗?

5864人已读

成功的妊娠离不开高质量的胚胎,同时也受子宫内膜对胚胎着床的接受能力,即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子宫内膜容受性ER是指在排卵后7~10 d,子宫内膜在“窗口期”发生一系列与胚泡发育同步的、有利于胚泡着床的形态结构变化,从而能够允许囊胚黏附、穿透并植入着床的能力。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胚胎质量是关系到最终妊娠结局的核心因素,而子宫内膜容受性尤为重要,其占胚胎种植失败原因的 2/3。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过薄、形态欠佳、回声不均、血供不足、宫腔粘连等。

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病因

目前认为宫腔手术操作及各种炎症为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的主要病因。1诊断性刮宫、清宫术、宫腔息肉肌瘤切除术等手术造成患者子宫内膜过于脆弱,可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发生。(2)手术操作用力过度,引起内膜组织去除过度,内膜基底层受到损伤,致使子宫内膜过薄,也可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发生。(3)炎症产生的感染或无菌性炎症反应均可造成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凋亡,也是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因素。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

多从三方面进行:超声、形态学以及分子标志物。

(1)评估 ER 的超声学指标主要包含解剖学指标(内膜厚度,容积,内膜形态)以及生理学指标(子宫动脉、内膜血流等),目前临床应用广泛

(2)评价ER的最佳形态学指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内膜胞饮突。由于胞饮突需要经内膜活检及扫描电镜证实,操作复杂、有创、价格昂贵,且在 IVF-ET 周期中不具有可操作性,临床应用有限。

(3)评估 ER 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主要有: 整合素αvβ3 及其配体骨桥蛋白(OPN)、α1-抗胰蛋白酶、宫腔液 glycodelin 的水平测定、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或分泌蛋白,部分生殖中心开展,临床应用局限。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超声评估

在子宫内膜厚度方面,Kasius 等研究证明在 IVF 周期中,当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7 mm 时,妊娠率显著下降。但是,Check 等的研究表明,较薄的子宫内膜也能妊娠,最薄的子宫内膜妊娠记录为 3.7 mm。在我们门诊中最薄的子宫内膜妊娠记录为4.5mm

在子宫内膜类型方面,一般认为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子宫内膜类型有关,A 型内膜易于胚胎着床。Zhao 等研究表明,在 IVF 周期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 A 型子宫内膜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 B 型和 C 型。

在子宫内膜血流方面:子宫内膜接受胚胎种植需要丰富的血流。Sardana 等研究表明在激素替代的解冻胚胎移植周期中,存在子宫内膜血流信号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无血流信号组。

在子宫内膜容积方面:Raga等按照移植日子宫内膜容积把72个周期实施分组,划分成<2 ml 组,24 ml 组以及>4 ml组,最终的结果显示内膜容积<2 ml 组妊娠率显著下降,内膜容积<1 ml的周期并没有出现妊娠。Zollner 等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界值设置为 2.5 ml时,对应的阴性预测价值为90%

虽然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没有金标准,但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普遍认为,通过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容积、类型及内膜血流等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西医治疗

由于子宫内膜容受性没有统一的临床评价标准,故而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也没有相关的诊疗指南。现阶段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机械损伤、宫腔药物灌注等。

阿司匹林可通过促进子宫微循环,改善宫腔血供。孔成才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通过上调

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同源盒基因 A10HOXA10)的表达促进胚胎黏附,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枸橼酸西地那非能提高子宫血供水平,使内环境更利于子宫内膜生长发育,更适合胚胎着床。Dehghani Firouzabadi 等报道,使用枸橼酸西地那非能改善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提高妊娠率。

补佳乐作为天然雌激素可有效提高循环中雌激素的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发育,提高子宫内膜的厚度。Shen 等研究发现,对于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厚度<6 mm 的子宫内膜偏薄的患者,口服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后,其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厚(≥10 mm),且临床妊娠成功

率有所提高。

机械损伤是通过宫腔搔刮等方式人为可控的损伤部分内膜,以增加内膜局部炎症反应及血管形成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有所应用。Potdar 等对不明原因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共2062个周期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机械损伤可以显著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但是对于机械损伤的次数及操作的时间等尚无统一标准。

除此以外,也有资料显示宫腔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等均可通过不同机制,不同程度的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目前我们门诊行宫腔灌注患者约300人,在配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可使移植成功率提高20%左右。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冉
李冉 副主任医师
潍坊卫恩医院 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