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利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发表者:牛利斌 人已读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一类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组织细胞源性异常细胞在皮肤、软组织中浸润,也可在内脏器官中发现,这些增生的组织细胞可能是真皮巨噬细胞或树突细胞来源。常发生在面、颈部和躯干,也可发生在四肢和臀部,甚至眼部,可累及到包括肺、肝、肾上腺、消化道、骨、骨髓等内脏器官。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又称幼年性黄瘤、痣样黄瘤、痣性黄色内皮细胞瘤。是好发于皮肤、粘膜和眼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性疾病,属于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幼年发病,71%的病例发生于1岁以内,平均年龄为22~3岁,婴幼儿和儿童患者男女比例为1.4:1

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预防接种、遗传因素或物理因素刺激的反应,也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以泡沫细胞和多核杜盾(Touton)巨细胞增殖为特征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疾病按照其组成细胞的不同进行鉴别。CD1a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且Birbeck颗粒存在,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非LCH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第二类组织细胞即非LCH的一部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感染或是物理因素刺激的结果,也可能涉及组织细胞损伤增殖或是肿瘤反应的过程。本病与代谢无关,黄色肉芽肿患者几乎都无血脂异常。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伴发I型神经纤维瘤(NFl)有较高风险发展成少年粒细胞白血病(JMML),比单发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高2032倍。也有报道称同卵双生子同患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证明此种疾病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皮肤单个结节,7%表现为皮肤多发病灶,16%位于深部皮下和肌肉内。皮疹常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早期为红色丘疹样皮损,陈旧性病变为黄色或褐色结节,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分2型。

1.丘疹型

大量半球形损害散布于皮肤上,主要累及躯干上部,开始为红褐色,迅速转变为淡黄色,常无自觉症状。黏膜受累罕见。约20%病例出现咖啡牛奶斑。眼受累可导致出血和青光眼。

2.结节型

比丘疹型少见,单个或数个结节一般为圆形,半透明,红色或淡黄色,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常无自觉症状。黏膜受累较丘疹型多见。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非常少见,除皮肤损害外,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眼、肝、肺、骨。心包、结肠。

本病的诊断方法包括:

①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金标准,巨细胞核呈花环状,为本病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在成熟期尚有泡沫细胞、异物巨细胞和Touton巨细胞呈肉芽肿性浸润”;②细胞学穿刺检查(FNA):可发现泡沫状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③皮肤镜检查:可出现“夕阳外观”,即苍白黄色球形云,代表真皮浅层充满脂质的组织细胞,色素网状结构和白色条纹表示灶性纤维化;④免疫组化:ⅧA因子、CD68CD163、聚束蛋白、HLADRCD14表达阳性,但S100CD1a阴性,Birbeck颗粒缺如。本病需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纤维组织细胞瘤、高脂蛋白血症A型黄瘤、色素性荨麻疹、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黄瘤性反应、黄色瘤、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丘疹性黄瘤、肥大细胞增多症、Spitz痣等疾病相鉴别。

血液常规检查

了解血细胞数量,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根据其结果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影像学检查

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超声、CTMRI很类似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为眼眶软组织块影,眶骨及颅内多发性骨破坏。MRI显示眶、颅多发病灶。如骨破坏明显,X线可现实颅内多发性骨破坏病灶,边界清楚,但不整齐。

皮肤镜检查:最具特色的幼年性皮肤肉芽肿皮肤镜特征被形容为“夕阳外观”。包括苍白黄色球形云,代表真皮浅层充满脂质的组织细胞,色素网状结构和白色条纹表示灶性纤维化。

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治疗,病程有自限性,大部分3~6岁消退。对于不消退者可选择电凝、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眼眶病变采用糖皮质激素全身治疗。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等。本病治疗反应好,但应注意药物副作用。


本文是牛利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