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细胞肺癌病例依从性差的不良结局
—— 海燕呐,你就长点心吧!
背景
作为临床医生,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依从性差的患者,着实让人头痛不已!所谓依从性(Patient compliance)也称顺从性,是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俗称病人的“合作程度”。根据患者的合作程度,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不依从。下面通过一具体病例来直观展示一下依从性差的不良结局。
简介
刘某,男, 57岁, 共四次就诊,前后历时8个月。第四次就诊EBUS-TBNA4R组淋巴结针吸活检提示:小细胞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
感悟
第一次就诊:体检发现右上混合磨玻璃肺结节而就诊,大小约4mm,纵膈淋巴结未见异常。医生建议:结节较小且以磨玻璃成分为主,随诊观察,3个月后复查胸部CT。从最终的病理结果来看,该结节是一小细胞肺癌,此时应当诊断:右上肺小细胞肺癌 T1aN0M0 局限期。然而,当时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去明确诊断,按照规范要求,选择随诊观察是合理的。经验教训:肺部结节的病理类型以肺腺癌居多,但也要警惕小细胞肺癌的可能性,鳞癌极少见。
第二次就诊:3个月后复查发现,右上肺结节增大至20mm,实性成分明显增加,占比超过90%,纵膈淋巴结仍未见异常,无症状。医生建议:考虑恶性可能大,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未予以重视,拒绝手术。实际上,患者第二次就诊距第一次就诊的时间间隔仅有2.5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该结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生考虑到了恶性病变的可能,并且恶性程度可能较高。此时应当诊断:右上肺小细胞肺癌 T1bN0M0 局限期。
第三次就诊:从依从性分类来讲,患者属于部分依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依从性越来越差,由部分依从变成了完全不依从。第三次就诊实属不得已而为之,5个月后出现了咳嗽、乏力、眩晕等症状被迫就诊。复查胸部CT,右上肺占位性病变较前增大,右肺门影明显增大,右肺门延伸至右上纵膈见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此时应当诊断:右上肺小细胞肺癌 T4N2M0 广泛期。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要求出院。
第四次就诊:半月后,患者出现剧烈干咳、胸闷,不得已,再次就诊。EBUS-TBNA4R组淋巴结针吸活检提示:小细胞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确诊:右上肺小细胞肺癌 T4N2M0 广泛期。下一步治疗:化疗+放疗。
从生物学特性上来讲,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生存率极低,并且多年来,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面尚未有大的突破。但处于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仍然有根治手术机会。无论何种原因,如果错失了这一时机,就可能永久性失去了根治的机会,生存时间就会大打折扣。该患者在第二次就诊时,就是一个绝佳的手术时机,但患者没有把握住,失去了这个机会,着实令人痛惜!
患者依从性差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医护人员的因素、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有时间因素、有治疗方案的因素、还有目前对疾病认识不够等因素。无论存在哪种因素,最终的结果都会直接导致治疗效果差、甚至失去治愈的机会,患者本身都是一个最大的受害者。有的影响因素是无法克服的,比如说目前科学对该疾病的认识深度还不够,无法做到“精准”治疗。但多数影响因素还是可以克服的,比如说医护人员的因素,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提供充分的用药指导,优化治疗方案,赢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再比如说患者自身的因素,要相信科学,客观正确认识疾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树立一种战胜疾病的信心,相信专业医生并配合好医生的治疗。时间因素,肿瘤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多数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在最初的时候,患者往往都能坚持,但到后来,不管病情好坏,患者的依从性都会不同程度的变差。病情好了,患者会掉以轻心,变得不以为然。病情坏了,患者会自暴自弃,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念头。肿瘤患者需要全程化管理,患者本人要坚定治愈的信心,医护工作者要勤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同时家庭、社会要对广大肿瘤患者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希望通过专业医师的治疗以及社会、家庭的关爱,患者能够及早回归社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河南省胸科医院胸外科三病区
薛明强
2021年2月7日星期日
本文是薛明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