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 反复头昏头痛,警惕脑膜瘤!
专家简介:罗忠平,现任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郴州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湖南省神经科学委员会理事,湖南省脑与脑健康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健康宣教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加速康复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郴州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郴州市外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考官,郴州市伤残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擅长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在脑、椎管肿瘤行显微手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三叉神经痛行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及血管内栓塞手术,脑干出血行开颅及穿刺手术等方面经验丰富。
宁远县的胡女士,今年58岁,近1年反复出现头昏、头痛,并乏力气促。原本以为是年龄大,太累了,休息休息就会好,可症状却在不断加重。
去医院检查后,居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颅内肿瘤,为求进一步诊治,她于2021年5月17日入住了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经检查头颅增强MRI发现,左侧额部大脑镰旁占位:考虑脑膜瘤。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67g/L,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压积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明显低于正常值。此外,胡女士还有糖尿病、高血压、常年素食病史。
入院诊断为
1.大脑镰旁脑膜瘤
2.重度缺铁性贫血
3.2型糖尿病
4.高血压病
因大脑镰旁脑膜瘤需要手术治疗,胡女士于5月19日转入我院神经外科,在这里,她第一次遇到罗忠平主任。
罗忠平主任介绍到,脑膜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仅3%为恶性脑膜瘤。早期患者常常只有轻微头痛,呈间歇性。但经年累月,肿瘤逐渐长大,颅内压增高,就会出现经常性的头痛,还会出现视力下降、癫痫、肢体肌力减弱等,治疗以手术为主。
但胡女士的身体基础情况较差,为了避免术中出现并发症和术后更好的康复,在术前需要先纠正基础情况。在予以补充铁,控制血压及血糖后,复查血红蛋白97g/L,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胸闷及气促的症状基本改善。
罗主任决定于2021年6月12日对胡女性进行全麻下大脑镰旁脑膜瘤开颅切除术。
手术中,主刀医生通过高倍显微镜小心翼翼地将神经、血管与肿瘤进行分离并分块切除肿瘤,经过数小时的奋战,终于成功为胡女士切除了肿瘤。
罗主任指出,这个手术风险大、难度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患者出血、昏迷、瘫痪甚至死亡,对医生的要求很高。既要保障把肿瘤切除干净,又不能损伤神经和血管,达到好的生存质量。
在手术中需要注意:
早期离断大脑镰脑膜瘤起源于大脑镰处的血供有利于止血;对于同等大小的肿瘤,当肿瘤距大脑凸面较远时,选择非病变侧的对侧入路有利于避免已肿胀的同侧脑组织产生占位效应;神经内镜不仅图像分辨率更高,还能检查术区任一角落,而且能够借助带角度手术器械在狭窄的通道里进行操作从而减轻对脑组织的影响。
术后,胡女士恢复情况良好,没有出现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经过精心护理之后,顺利康复出院。
- 拓展阅读 -
1、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
起源于大脑镰旁的脑膜瘤多位于大脑镰旁的一侧,也有双侧性者。肿瘤一般呈球形,基底宽,突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脑实质内。少数为扁平形,沿大脑镰匐行向前后伸展,个别可累及大脑镰旁全长。一经确诊为大脑镰旁脑膜瘤,原则上应行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显著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无绝对禁忌证。如肿瘤沿大脑镰旁广泛蔓延,或肿瘤为两侧性,且体积很大,手术时不宜强调1次全切,常需分期手术。
2、术后处理对患者康复尤为重要,需要注意:
开颅术后有条件时,应进行ICU术后监护。无监护条件时也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根据病情需要每15min~1h测量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
开颅术中出血较多者,术后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但输血、补液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
呼吸道应保持通畅,短期内不能清醒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后应给予吸氧。
麻醉未清醒前应仰卧或侧卧。清醒后应予床头抬高20°~30°,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反应。
为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应定时翻身,这对瘫痪或昏迷病人尤为重要。
手术切口有引流者,术后24~48h内应严密观察引流量,敷料湿时应及时更换。
术后24~48h一般不予饮食,以免呕吐。频繁呕吐可增加颅压,为术后一大禁忌。
本文是罗忠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