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老人运动通识》第一课:老了!老了吗?

发表者:贾伟涛 人已读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
寥寥数句,
就勾画出我们普通人心目中
对于“白头偕老”的想象

我们羡慕,我们向往,
在很老很老的时候,还有这样的爱情。

但是,你肯定不希望你刚退休,
就和爱人
进入“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的状态,

你还要游山玩水,
还要大跳广场舞,
还要过一个积极活跃的晚年呢。

所以,啥时候才是真正的“当你老了”?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变老开始。
注意哦,
不是长生不老,是慢~慢~变老。


“给生命以岁月,给岁月以生命”


是《老人运动通识》系列课程的口号。

“给生命以岁月”
是希望我们都能更加长寿,
拥有一个加长版的生命;

“给岁月以生命”
是希望我们在加长版的人生岁月里,
在每个阶段都能够有足够的活跃度,
能够充满生命活力,
不辜负生命岁月里的每一天。


今天,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都将有可能活到100岁,
那肯定要先照顾好自己60岁的身体,
因为至少还有四十年好用呢。

而《老人运动通识》系列课程,
就是从运动角度,
帮你感受、使用和维护这个身体的。


————课程正式开始————

你知道吗?人生有四种年龄
你说,我知道呀: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真正的四种年龄是指:
日历年龄
生理年龄
心理年龄
社会年龄


其实我们生命的每一天
都在同时经历这四个年龄,
只是它们的进度条各自不同。
1630931547996681.png
随着时间的流逝,


年龄不断递增,
就像日历一页一页被摘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

都说时间是公平的,
日历年龄多大才算是达标的老人呢?

古人云: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都算是老人,
而且是相当老的老人了。

在国际上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而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
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


1630931723534780.png

人生七十古来稀,


那是在过去。

如今七十岁的老人随处可见,
千万不要“过早”拜拜。
如果你生活在今天的中国,
“过早”指的是77岁之前。



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养老和医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有可能中国会像日本70岁才算退休老人一样,逐步把老人的定义和退休年限延后,以支持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

生理衰老非常容易理解,从外观看大家普遍认为头发花白容貌老去体态颓唐的人就已经算老人了,但其实一个人的外表实在是有太多影响因素了。

1630931825485686.png

因此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身体机能如果已经无法支持他自我照顾独立生活的状态,就可以认为他已经进入了需要被照顾的老龄化阶段

心理年龄更多是自我判断,因为激素分泌的变化,很多时候一个人会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这种自我认知老了的状态更多表现在他是否仍然愿意积极参与社会分工和社交关系,是否依然认为自己能积极参加到生产生活里面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开始有了极大的分别。年轻人心态老化得特别多,而老年人心理依然蓬勃阳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具体的心理年龄判断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工具才能准确测量。

社会年龄可以看作是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综合表现,它是根据一个人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角色作用来确定的个体年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起的作用越大,社会年龄就越成熟。

如果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体现,那他的社会年龄就可以一直年轻。比如钟南山、袁隆平老爷子,没有人会因为他们的真实年龄而去看不起他们!

这四种年龄,

除了日历年龄是受之父母,无法改变,
其他三种年龄都是我们可以改变,
改慢进度,甚至逆转的哦。

是不是很神奇?
我们先来看正常的衰老曲线:


我们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滑,

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

这个常识里面,总趋势没错,
但是健康状况的下滑速度
却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哦。

我们可以远离后半段那条光滑的滑坡,
它还占有三分之一的旅程,
一样是值得你享受的旅程,
不要让这段旅程仅仅是延长生命的长度。

知道这里多出来的红色面积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
你在同样的时间里活出了更高的生活质量
意味着
一年活出了两年的效果

拉长了说,意味着
你一辈子活了别人的两辈子!

人生最后十年,你希望怎么度过?

人生最后十年,你一定想:


身手矫健,
跟孙子嬉笑追逐跑闹
远离药罐子,
精神饱满迎接每一个清晨
与家人相伴,
开心分享每一个幸福时刻
即使变老
也要充满活力地慢慢变老!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下期见















本文是贾伟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