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看见别人的玩具就抢,父母制止也不松手或者就撒泼打滚
前些天有几位一起遛娃的妈妈跟我说了一个让宝妈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自家娃到小区下面玩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上去就抢。此时,妈妈们就会比较慌乱和尴尬,情急之下就马上出去制止自家宝说“这是别人的玩具,你不可以抢”。然后从自家娃手里抢下玩具还回去,结果就发现自家宝宝持续追着去抢别人的玩具,或者自家娃就疯狂怒吼,发出比较尖锐的叫喊声或者直接躺地上撒泼打滚。这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吸引更多家长和孩子的注目礼,于是妈妈们就更加尴尬和不知所措,如果家长顶不住自己内心这些情绪的压力,就会去斥责、批评孩子,给他们讲道理,甚至打孩子,结果就会发现孩子的哭闹尖叫、撒泼打滚更厉害,或者下次类似情景这些孩子还是“屡教不改”。
幼儿早期的孩子是“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在生命早期饿了就有人把奶送到嘴巴,哭了就有人来抱哄、安抚,尿了就有人给他们换尿片···再长大一些,孩子发现大人的目光也很多时候是停留在自己身上,自己做的动作都让大人们如此感兴趣,家里的玩具、事物都会以孩子为优先,慢慢让他/她形成“我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人和物都是属于自己”的认知。当孩子看到他想要、喜欢的东西,自然就会认为这也是自己的,那么,他做出去别人手中拿(抢)的行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看到就去抢,这个可能跟不同家庭在处理“孩子去拿别人东西”这个行为的时间早晚、方式有关,也跟家里大人将孩子需求放第一的程度有关,这些孩子比较早就慢慢地明白了别人手里的东西不是我的,是不能拿的。
说了这么多理论,那宝宝抢别人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01.
在发生宝宝抢别人玩具的现场,家长最好还是抱上自家娃赶紧“脱离现场”。
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孩子哭闹、撒泼打滚的行为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给家长带来额外的压力。二是孩子脱离现场后才更有可能让自己那么激动的情绪缓慢降下来。
如果停留在现场,孩子就会持续受那个玩具的诱惑,继续去抢,或者发出尖锐的声音、做出撒泼打滚的行为来向大人和那个小朋友施加压力,让玩具尽快回到自己手里。而如果通过继续追着抢或者尖叫或者撒泼打滚真的对周围人施压成功,就会强化孩子下一次继续使用哭闹、尖叫、撒泼打滚、继续抢的行为来得到他要的玩具。三是脱离现场后家长压力没有那么大,更能温和地陪伴和安抚孩子的情绪,这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发展很重要。留在现场可能导致父母因压力大而去斥责、打骂孩子,这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发展。而孩子脱离现场后,视野里看不到玩具,就会慢慢接受“我得不到这个玩具了,他不属于我”的事实,哭闹也是没有用的,然后情绪逐渐降下来。
当孩子情绪降下来,妈妈可以耐心温和地跟孩子讲共情:
“你很喜欢那个玩具,你也很想玩那个玩具,对不对?
所以你就去小朋友手里抢他/她的玩具?
现在你拿不到那个玩具玩,你真的比较生气和伤心,是不是?”
当家长共情孩子后,孩子情绪会被安抚下来,家长这时候可以帮孩子明辨是非,教给孩子什么行为是不对的。举例:
“生气是可以的,生气之后去抢小朋友玩具、尖叫或者躺地上打滚是不对的,躺地上把衣服弄脏了吧,弄脏了就不好看,也不卫生了,而且你去抢小朋友玩具,小朋友可能就不跟你玩了,那到时候没有小朋友跟你玩,你得多伤心呀。”
接下来引导孩子去理解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和感受,这会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共情能力。举例:
“那个玩具是小朋友的,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能直接去他手里抢。直接抢他们的玩具他们会很不开心,就像我们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了我们也会很不开心的 ,是不是?下次如果你真的很想玩小朋友的玩具,你可以问问那个小朋友愿不愿借你玩,或者我们可以拿一个我们的玩具跟他去交换。”
此外,在小区孩子一起玩耍的情境下,妈妈们需要带着孩子亲自去示范怎么跟小朋友借玩具或者交换玩具。但家长可能要知道,如果孩子已经多次直接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那做这个训练可能需要反复重复三五次甚至更多,孩子才能真的学会放弃旧行为,学会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行为。而且当孩子抢他人玩具的行为发生进步就要表扬来强化他的改变。出门时,也可以不定期提醒孩子不要去抢他人玩具,要跟他人借或者交换。
注意:家长避免尝试一两次发现孩子行为没有改变就放弃坚持。
02.平常父母在家中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不同情境下怎么去跟别人借玩具或者交换玩具
这样增加其乐融融的亲子玩耍时间,又训练孩子的人际技能。父母表扬孩子在扮演中做得好的地方,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可以温和地提出来。这样的角色扮演,需要找到合适的机会反复练习,直到孩子很熟练怎么跟小朋友借玩具或者交换玩具。值得注意的是,在愉快地扮演游戏中,要帮助孩子树立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观念。
03 . 家长要有意识的帮助孩子理解“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
家长可以给孩子举例“小区里的滑梯”这是公共物品,所有小孩都可以玩。
私人物品
1) 家长再指出一件自家的玩具(例如一个布娃娃)告诉孩子,这个是我们家的玩具,其他小朋友不可以拿走我们的玩具,如果其他小朋友想要玩我们的玩具,就得问我们愿不愿意借给他/她玩,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借,如果你不愿意你也可以拒绝。这个布娃娃就是我们的私人物品。
2) 然后家长再举出一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例如一辆小单车)的例子,告诉孩子这个小单车就是别的小朋友的,只有拥有这辆单车的小朋友才可以使用和玩耍这辆单车。我们想要玩这辆小单车就要跟他/她借,看他/她愿不愿意借给我们,或者拿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如果对方不愿意借给我们或者不愿跟我们交换,我们也要尊重这个小朋友的意愿。这辆小单车就是其他小朋友的私人物品。
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商店,告诉宝宝这些商店里的物品是商店的私人物品,我们不可以拿走。这些物品是每个人都可以购买,当我们付了钱购买之后它就属于我们,变成我们的私人物品。
04.借助相关主题的绘本故事绘本故事是用图画讲故事,孩子很很容易被图画及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并且理解故事内容,从而更好的学会理解其他小朋友的感受,学习适应性行为。
05.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思
父母需要稍微反思家庭教育是不是太溺爱孩子,事事以孩子为先,让孩子变得过分自我中心。如果有,则家庭教育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06.看看是否有多动症等相关问题
如果家长持续一段时间帮助宝宝改变抢别人玩具的行为,发现还是没有用,建议到各级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做一下发育评估,看看是否有多动症等相关问题,以便得到早期专业的干预。
上述分析没有具体一对一咨询,也许每个孩子又会有一些情况不一样,以上主要针对于18个月到3岁宝宝的分析,仅供参考。
本文是董江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