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窦肇华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

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简介

836人已读

一、概述

尿量超过3L/天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因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不足或缺如,引起的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又称中枢性尿崩症(CDI)],以及因肾远曲小管、肾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所致的肾性尿崩症。也可以说,病变部位在下丘脑-神经垂体者,称中枢性尿崩症或垂体性尿崩症;病变在肾者,称肾性尿崩症。根据病因,尿崩症又可以分为先天性尿崩症与获得性尿崩症。先天性尿崩症是一组遗传性的单基因病,包括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与遗传性肾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占尿崩症的10%左右。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也称神经垂体性尿崩症(NDI)。

本文仅简述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或神经垂体性尿崩症(NDI)

二、遗传特点

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或神经垂体性尿崩症是一组少见的遗传异质性(所谓的遗传异质性就是遗传方式多样化)单基因病,约占中枢性尿崩症的1%;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家系报道),部分病人无家族史。还有X连锁隐性遗传报道,但致病基因不明确。该病的致病基因是AVP,定位于20号染色体的p13区域。AVP突变有70余种,多为点突变,也有碱基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突变;也有整个AVP缺失的报道。少数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是Wolfram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该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是WFS1,定位于4号染色体的p16区域;也有报道线粒体基因突变也会导致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三、发病机制

正常基因编码的垂体后叶激素运载蛋白II(NPII)上有一个能与精氨酸加压素(AVP)特异性结合的位点,二者结合后,能调节NPII自身二聚化及进一步聚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AVP的突变,影响了上述过程,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具体的发病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1.突变的前精氨酸加压素原滞留在内质网中;

2.内质网中的突变蛋白滞留,对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诱导其变性死亡;

3.机体保护性作用,使大神经细胞特异的毒性精氨酸加压素(AVP)生成进行性减少;

4.突变蛋白合成的神经细胞比正常神经细胞更易受到损伤,最终代偿不良,AVP合成、分泌障碍及缺乏,导致多尿、多饮等尿崩症的临床表现。

四、症状与体征

尿崩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2岁。男女的发病率相近。大多起病缓慢,往往为渐进性的。突出的临床症状为烦渴、多饮、多尿。多尿表现在排尿次数增多,并且尿量也多,24h尿量可达5~10L或更多。尿液不含糖及蛋白质。尿比重通常在1.001~1.005,相应的尿渗透压为50~200mOsm/L,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290~310mOsm/L)。若限制摄水,尿比重可上升达1.010,尿渗透压可上升达300mOsm/L。若严重脱水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此时尿比重可达1.010以上。多尿引起烦渴多饮,24h饮水量可达数升至10L,或更多;病人大多喜欢喝冷饮和凉水。

在得不到饮水补充的情况下,可出现高渗征群,为脑细胞脱水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肌痛、心率加速、性情改变、神志改变、烦躁、谵妄,最终发展为昏迷,可出现高热或体温降低。

若饮水过多,出现低渗征群,也系神经系统的症状,头痛加剧、精神错乱及神志改变,最终可昏迷甚至死亡。

五、治疗与饮食

原发性尿崩症一般属永久性,须坚持服药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各种不同的病因积极治疗有关疾病,以改善继发于此类疾病的尿崩症病情。

2.药物治疗 轻度尿崩症患者仅需多饮水,如长期多尿,每天尿量大于4000ml时因可能造成肾损害而致肾性尿崩症,需要药物治疗。

避免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和含盐过高的食品及烟酒。

忌饮茶叶与咖啡。茶叶和咖啡中含有茶碱和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及周围血管,起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病情加重。

六、遗传咨询

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进行遗传咨询。个别家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

1.先证者一般为杂合子。

2.先证者的父母有一人为患者,再生育时,后代有1/2的为患者,1/2的为正常人。如果父母都是患者,其后代中有2/3的患儿。

3.如果先证者的基因新发突变,父母再生育下一胎患该病的概率极低。

4.先证者与正常结婚生育时,后代中有1/2的为患者,1/2的是正常。

5.产前检查,先证者生育最好是做第三代试管婴儿,无条件者,孕后16后必须做羊水穿刺检查。

窦肇华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