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简介
一、概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多囊肾疾病,多为双侧,男女发病机会相同,ADPKD约占全部终末期肾病的8%-10%。过去曾称成年型多囊性肾病。主要特征为肾囊肿的增大和增多。常伴肾外囊肿,超过90%的ADPKD患者伴有肝囊肿,但一般肝受累并不严重,与肾相比,肝的囊肿很少影响肝功能;其他器官包括胰腺、卵巢、胃肠道及大血管等。大部分患者肾功能早期正常,40-60岁时迅速下降;60岁以上的患者中,约有50%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发病率约1/300~1/1000,80岁以上的遗传外显率为100%。
二、临床表现
由于该病有遗传的异质性,肾的病变程度及临床症状差异较大。
ADPKD的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 通过超声监测DPK家庭,可确认无症状的肾囊肿小孩,患者一般在30~50岁才会出现症状和体征。常见双侧囊肿,单侧只占10 %。其主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腰部钝痛。当伴有囊内急性出血或包膜下出血时,疼痛的性质及程度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囊内的感染会引起腰痛的症状加剧,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和尿路刺激症状。高血压常为首发症状。随疾病的发展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并会出现相应的头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40岁之后会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30%~40%的患者同时伴有肝囊肿,由于肝代偿功能较强,早期通常无症状。
ADPKD患者早期肾大小正常,后期则增大,并出现形态异常,如肾盂肾盏的异形,肾乳头及肾锥体的完整结构受到破坏等。囊肿呈球形,大小不一。初起时肾内可仅有少数囊肿,随病程进展而渐增多,最终由囊肿占据全肾。肾可达足球大小。

三、临床关键点
1.特征性体征 双侧肾多发性囊肿。
2.临床诊断 必须做B超等影像学检查。
3.诊断的两个重要手段 基因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4.遗传咨询 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5.治疗 无有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
6.产前检查 基因检查明确后,是惟一的预防途径。
7.家系分析 在先证者没有做基因检测时,在临床诊断明确的家系,可用连锁分析方法进行产前诊断,但有局限性。
四、遗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基因
绝大多数病变与两个基因突变有关:一个致病基因PKD1定位于16号染色体p13.3区域(约占80%-85%),一个致病基因PKD2定位于4号染色体q22.1区域(约占15%-20%);可能还有PKD3基因位于其他的致病位点。两组在起病、高血压出现以及进入肾功能衰竭期的年龄有所不同。PKD1及PKD2突变是否致病,突变点非常重要。
(二)发病机制
本症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尽管大多在成人以后才出现症状,但在胎儿期即开始形成。囊肿起源于肾小管,其液体性质随起源部位不同而不同,起源于近端小管,囊肿液内成分如Na+、K+、CI-、H+、肌酐、尿素等与血浆内相似;起源于远端则囊液内Na+、CI-浓度较低,而K+、H+、肌酐、尿素等浓度较高。
囊内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是ADPKD的显著特征之一,处于一种成熟不完全或重发育状态,细胞发育成熟调控出现障碍,使细胞处于一种未成熟状态,呈现强增殖性。
上皮细胞转运异常是ADPKD的另一显著特征。细胞转运密切相关的Na+-K+-ATPase的亚单位组合、分布及活性表达的改变;细胞信号传导异常及离子转运通道的变化。
细胞外基质异常增生是ADPKD第3种显著特征。这些异常均有与细胞生长有关的活性因子的参与。关键的异常环节和途径尚未明了。
总之,因基因缺陷而致的细胞生长改变和间质形成异常,为本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家族史对ADPKD的诊断非常重要,至少要询问三代家族成员中该病的发病情况。
超声诊断准确率达85 %;基因诊断,准确率为100%。
B超检查根据双肾多发囊肿同时伴有多囊肝并结合家族史,肾功能减退及高血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CT检查显示双肾增大,外形呈分叶状,囊肿壁薄并可发现囊内出血。
这种病需与双肾积水,肾多发性囊肿、结节性硬化症及VHL综合征等进行鉴别。采用B超,IVU、CT及基因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六、治疗
目前,治疗方法不理想,一般患者可正常生活,只能做相应的对症治疗。
七、遗传咨询
1.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进行遗传咨询。
2.先证者的父母一般杂合子患者,再生育后代时,子代中有50%的为患者,50%的为正常人。
3.先证者与正常人婚配生育后代时,子代中有50%的为患者,50%的为正常人。
4.产前检查是预防子代发病的惟一方法。
本文是窦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